荃話題

過新年

中國各地春節習俗

春節,即農歷新年,是一年之歲首、傳統意義上的歲節(年節),俗稱新春、新年、新歲、歲旦、新禧、年禧、大年等,口頭上又稱度歲、慶歲、過年、過大年。

俗話說「百里不同風,千里不同俗」,全國各地的春節習俗也是不盡相同,那讓我們一起來看看都有哪些不同吧。

東北地區

  • 吃帶硬幣餃子。交好運誰吃到了這樣的餃子就預示著在新的一年里會交好運,有吉祥之意。
  • 年夜飯後吃凍梨。
  • 年三十點長壽燈。大年三十一直到正月十五元宵節,每家每戶都要掛紅燈籠,到了晚上就要點亮燈籠,而且要點一宿,不能關燈,意味著益壽延年,香火不停。
  • 正月不剪頭。
  • 月朔初二不掃地。

華北地區

  • 祭祀。在春節的時候人們都會準備好貢品祭祀已故的親人。
  • 貼春聯。家家戶戶都會在門的兩旁貼上寓意吉祥的春聯,給節日帶來喜慶。
  • 貼掛貼。五顏六色的掛貼給春節增添了喜慶。
  • 貼年畫。給春節增添了喜慶的氣氛。
  • 掃舊。新春到來之際家家戶戶大掃除,把家裡裡裡外外收拾的幹幹凈凈的。
  • 守歲。北方人有守歲的習俗,就是一家人不睡覺等待新年的到來。
  • 放鞭炮。過年放鞭炮是古老的習俗,有喜慶的寓意。
  • 拜年。在大年初一的清晨小輩們三五成群地到長輩那裡拜年問好。
  • 扭秧歌。扭秧歌是北方過年特有的習俗,不管男女老少組織在-起走街串巷挨家挨戶地扭秧歌拜年,場面十分熱鬧。

華中地區

河南除夕民間最重要的活動除夕之夜的祭祖和守歲。正月初一,首先燃放鞭炮,拜祝先祖遺像。接著,晚輩向長輩拜年,長輩要給晚輩「壓歲錢」。

湖北團風人春節第一餐喝雞湯,象徵「清泰平安"。其中,主要勞動力還要吃雞爪,寄意 「新年抓財」,「有希望的後生要吃雞翅膀,寓意能展翅高飛,當家人則吃雞骨頭,有「出人頭地」之意。

在湘潭一帶流存著許多過年的風俗,古老而樸素。從正月初一到十五,不論是農村或城鎮,到處可以看到舞龍燈。舞龍燈先要「接龍」。即挨家挨戶發請帖,凡是接 了請帖的人家就依次進屋去舞龍燈表示祝賀。

華南地區

廣東除夕會逛花市,行花街,百合、橘樹、菊花、桃花等都必不可少,因為花是最有好運的行花街,可以交好運,新年吉祥。農歷正月初一日稱元日,為新歲之首,春天之始。

海南除夕晚上,室室點燈,家室有燈,夜以繼日,一連數天直至初四天亮才罷;俗稱「發燈」,取「添丁發財」之意。初一淩晨,無論老少都得起床吃「齋飯」 (即為清凈潔白以懷念祖先)。

廣西,春節一年中最大的節日,初一零時起,家家燃放鞭炮,表示辭舊迎新。初二親友帶上禮物互訪「拜年」。十五元宵節晚上鬧花燈。

華東地區

上海人口味比較偏淡,因此上海年夜飯菜譜一般是以上海本幫菜或者粵菜為主,清淡而可口。

江蘇各地過年習俗都有一些獨特之處。蘇州人除夕在飯內放進熟荸薺,吃時挖出來。武進人年初一早晨,將先祖畫像懸掛中堂,供上茶果、年糕,一家老小依次行拜年禮。無錫漁民年初八有乘船去西山祭拜禹王廟之習,祈求水神保佑等等。

浙江有初一放開門炮,拜六神,接三神,拜祖,行香等習俗。

安徽春節會全家齊聚、吃水餃、入夜前洗澡、除夕夜吃魚等。

西南地區

家家戶戶掛彩燈、貼門神,並在糧倉、家禽牲畜圈上貼寫吉祥的語言,以示來年的豐收吉祥。有條件的客家鄉鎮從正月到二月要耍燈舞,燈的種類有龍燈、獅燈、蚌燈等,這是客家人在原籍的彩燈習俗流傳至今。

西藏地區民間還進行角力、投擲、拔河、賽馬、射箭等活動。

西北地區

在陜西,除夕到了,萬事俱備,貼對聯,打醋炭,掛紅燈,凈院落。打醋炭,是一種獨特的習俗,就是在鐵勺上放一塊燒紅的煤炭,再澆上醋。「打醋炭」要在家裡的每個角落進行,意為驅邪,實際上這是一種科學的殺菌消毒的辦法。

在甘肅,新年舞社火是甘肅各地春節期間的重要活動,同時也是一種載歌載舞、體裁多樣、種類繁多的綜合表演藝術,多在農歷正月進行表演。

新疆在這天,村民們請出這盤青苗,載歌載舞、牽著肥羊在村街上巡遊,慶祝春天的到來。青苗傳遞到另一家供養,這一家的主人鄭重地迎接青苗,精心侍養,村裡德高望重者向主人與前來送青苗的村民祝福,大家唱歌跳舞祝賀。


返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