港鐵 1967-1989計劃 首次提出建造地下鐵路系統的建議是在一九六七,由政府任命的費爾文霍士及施偉拔顧問工程公司研究後提交。香港人口的不斷增加及市民對公共交通工具的需要,是促使香港政府從事這項研究工作的兩個主要因素。 費爾文霍士組合顧問工程公司在一九七零年完成的進一步研究,更具體的提出建造鐵路的建議。研究報告建議興建一個全長52.7公里的地下鐵路系統,分成四綫:港島綫、觀塘綫、荃灣綫及東九龍綫。兩年之後,香港政府原則上同意先興建其中長20公里的「早期系統」。 一九七三年,香港政府決定與四個國際大集團商議,打算將工程以固定價格,單一合約的形式批出。一九七四年,日本集團簽署了承投工程的意向書,但在同年十一月退出。 數星期後,集體運輸臨時管埋局宜佈,將「早期系統」略予縮減,成為「修正早期系統」。臨時管理局放棄採用單一承建合約的方法,將工程分為25個主要土木工程合約及10個電機及機械工程合約。 地下鐵路公司更正式成立,取代臨時管理局,監督工程的進行。地下鐵路公司是由香港政府全東擁有,公司條例規定其需在審慎商業原則下經營。 修正早期系統 修正早期系統包括中環、金鐘、尖沙咀、佐敦、油麻地、旺角、石硤尾、九龍塘、樂富、黃大仙、鑽石山、彩虹、九龍灣、牛頭角和觀塘。一九七五年十一月動工興建,全長15.6公里,將港島中環與九龍的主要住宅及工業區聯接起來。修正早期系統有12.8公里是在地下建造,其餘的2.8公里則為架空﹔全綫有15個車站,包括12個地下及3個架空車站。 修正早期系統的北段﹝石硤尾至觀塘﹞於一九七九年九月三十日完工,並於十月一日正式通車。同年十二月開至尖沙咀;八零年二月開至中環。 興建修正早期系統的總費用為五十八億港元,其中建築及裝備地下鐵路的工程合約費用佔五十億港元。其餘則用作行政管理、土地和顧問費。 修正早期系統的車站建在世界人口最裯密的地區之一,車站的規模亦屬當時世界最大之列。施工中須處理的地質條件,可說是式式俱備,包括大量腐化的花崗岩、堅石以及填海土地。由於香港地下水位高,很多地盤還須採用壓縮空氣法來鑽挖隧道。 荃灣綫 政府於一九七七年七月批准興建荃灣綫。荃灣綫全長約10.5公里,由太子站經深水埗、長沙灣、荔枝角、美孚、荔景、葵芳、葵興、大窩囗至荃灣站,將地下鐵路之路綫增至超過26公里。荃灣綫共有十個車站,其中三個架空、一個在地面、其餘均在地下。 支綫工程於一九七八年十一月開始動工,並於一九八二年五月十日開放通車。此長10.5公里的支綫工程費用為四十一億港元。 荃灣綫通車時,取代觀塘綫直通中環,原因是預計荃灣綫客量大於觀塘綫。 港島綫 政府於一九八零年十二月批准興建港島綫。港島綫由上環站經修正早期系統的中環、金鐘,再經新建的灣仔、銅鑼灣、天後、炮台山、北角、鰂魚湧、太古、西灣河、筲箕灣、杏花邨至柴灣,將地下鐵路之路綫增至超過37公里。港島綫共有十四個車站,其中一個架空、一個在地面、其餘均在地下。 港島綫工程於一九八一年十月開始動工,金鐘至柴灣段並於一九八五年五月三十日開放通車,而上環站則於一九八六年五月二十三日啟用。 東區海底隧道 一九八四年,政府建議興建第二條過海隧道─東區海底隧道。當時承建商建議興建一條供車輛及地鐵使用的隧道,故此地鐵東隧部份便由此而來。 地鐵的東隧部份,把觀塘綫延長至鰂魚湧,並且增加了藍田站,鰂魚湧作為與港島綫的轉車站。 一九八五年十二月,東區海底隧道及藍田站動工興建,並於一九八九年八月六日啟用。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