講座系列 - 絲竹吹打-樂韻尋根本地遊「絲竹」一詞,屢見於古代詞詩文字中,意思即是音樂,生活日常中絲竹雅集自娛,可以抒發心情: 「中年親友難別,絲竹緩離愁」(宋/蘇軾 《水調歌頭》) ; 絲竹亦用於奏樂唱曲伴舞,宴樂娛賓: 「緩歌慢舞凝絲竹」(宋/王安石 《虞美人》)。 自古以來,絲竹音樂起著娛樂大眾,連結和諧社會的作用。 「吹打」 早源於古代軍樂,民間用於習俗慶典,節日祭祀,紅白二事等,是為民間傳統禮儀用途,意義流長。 絲竹屬文,吹打屬武,文武並重,早就同用於傳統大戲音樂棚面上。 今天的絲竹樂與吹打樂被視為音樂形式,是建構現代中國器樂管弦樂的主要元素。在優美音樂形式背後,絲竹與吹打承載著深遠的中國傳統人文精神和文化意義,也是我們中華文化的根源。香港向以南北薈萃見稱,戰前先有廣東大戲粵樂名家以香港為根據地,創作小曲,錄制唱片,發行曲譜。戰後南來音樂名師眾多,先後參與電影配樂,歌曲創作,教學等工作,豐富了本地絲竹管弦之聲,經唱片錄音,電影媒體傳播,雁過得以留聲,播下薪火,令中華樂韻得以普及大眾。香港一向新舊包容,多元兼蓄,正是這座城市魅力之所在。 是次特設六個樂韻尋根的講題,邀請到不同界別的資深專家,暢談他們家學庭訓,或追隨名師學藝的心得軼事,並與觀眾一同探索香港傳統中國樂韻的由來,傳播以及傳承之道。 2024年6月5日 (三) / 香港太空館演講廳 琵琶大師呂培原五十年代移居香港,從事電影配樂,唱片錄音,教授琵琶,啟迪者眾。呂氏可說是在香港播絲竹國樂薪苗的第一代人,七十年代呂氏定居美國後仍在彼邦發揚國樂至今,門生遍全球。馮通會與大家分享少年時追隨呂氏學習的點滴和感受,閒談琵琶音韻之樂趣。 2024年6月19日 (三) / 香港太空館演講廳 胡琴大師湯良德於七十年代定居香港,致力香港中樂普及教育,又為中樂在香港建制,受惠者眾。古星輝乃湯氏入室弟子,會為大家憶述青少年時得恩師傳授胡琴藝術之道;以及分享個人學習南北胡琴技藝的心得。 2024年6月26日 (三) / 香港太空館演講廳 古語有謂「絲不如竹,竹不如肉」,「肉」指的是人聲唱曲。崑曲源遠流長,腔調細緻講究,聲韻抑揚優雅,深受文士們喜愛。笛子是伴奏崑曲的主要樂器,崑曲與笛子,就似牡丹與綠葉,不可分割。今次難得同時邀請到蘇思棣和張麗真,講解崑曲《粟廬曲譜》有關唱腔的記載,笛子伴奏的關鍵,及一同欣賞崑曲與絲竹的雅趣。 2024年7月3日 (三) / 香港太空館演講廳 音樂過去主要靠唱片傳播,特別邀請香港音樂唱片界鄭偉滔和江國平,分享他們投身唱片事業的經過與追求,講述香港中樂唱片發行的歷史興衰,以及唱片對本地以至中國文化的影響。 2024年7月17日 (三) / 香港太空館演講廳 承襲祖傳音樂技藝者,今天已是鳳毛麟角。誠意邀來在香港已經四代相傳的高潤鴻,精通粵劇拍和絲竹吹打,可謂文武雙全。高師傅會與大家分享在粵劇和道教正一音樂學藝路上之經歷,以及在傳統技藝的傳承上,口傳身授的重要性。 2024年7月24日 (三) / 香港太空館演講廳 潮州絲竹音樂與大鑼鼓歷史悠久,享負盛名,榮幸邀請到劉福光和劉長江,向大家介紹香港的潮州社團在傳統習俗慶典節日中,應用鑼鼓吹打助慶的陣容和意義。 更多資料: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