荃話題

中華文化節

展覽項目

為加強推動弘揚和傳承中華優秀傳統文化,除上述演藝節目外,今年「中華文化節」同時推出多項免費展覽和活動,與眾同樂,包括《香港水墨新時代》展覽、《藝述紅樓》書畫作品展及紅學講壇和《龍承九子》中華文化藝術設計展覽、講座、IP文創新產品開發計劃。

《香港水墨新時代》展覽

《香港水墨新時代》展覽,將展現當代香港水墨畫家筆下的人文、歷史及自然景觀,展覽邀請約60名香港具代表性的畫家,包括王無邪、林天行、熊海、沈平、王秋童、趙志軍、朱興華、呂豐雅、何百里、梁巨廷、黃孝逵、靳埭強、廖井梅、廖仕強、林湖奎等參與,共展出約120幅優秀藝術家的作品。

水墨畫是中國千年傳統優秀文化藝術,歷史源遠流長,而香港在地理位置上,一直深受中國文化和西方文化影響,致令香港的水墨藝術,立於傳統而借鑒西方,而香港藝術發展非常多樣性,當中中國水墨一直佔據主導地位,更成為香港藝術的審美方向,香港水墨成為香港藝術界共同關注、研究的學術課題,同時也承擔著兩地文化藝術發展的責任和共同目標。

《香港水墨新時代》大型展覽的目標,正正是深入學習貫徹落實習近平文化思想、貫徹落實國家十四五規劃提出把香港發展成「中外文化藝術交流中心」的一個重要項目,發揮現代水墨作為代表香港藝術的優勢,透過是次展覽,說好中國故事、說好香港故事,促進國際間的水墨文化交流。

是次展覽為「中華文化藝術節」的品牌項目,旨在推廣香港本地當代水墨藝術家的創作;為期13天的展期,設有專題講座、水墨藝術家示範、公眾水墨體驗工作坊以及導賞團等活動,亦會透過研討會探索中國畫的呈現方式、當代水墨的特色和水墨藝術的各種可能性,藉此展覽及不同的活動,展現出香港水墨新時代的輝煌一頁,促進水墨文化交流,推廣水墨藝術教育,提升市民大眾瞭解及欣賞水墨藝術的整體水平和能力。

《香港水墨新時代》實體展覽將免費讓全港市民、藝術界及海外訪港的藝術愛好者欣賞、觀摩,實體展覽完結後,將推出線上展覽,令展覽可無分疆界地、讓全球各地的人士也能欣賞。

《香港水墨新時代》展覽更多資料:
https://www.ccf.gov.hk/sc/programme/new-era-of-hong-kong-ink-painting/

尋香記—中國芳香文化藝術展

香港藝術館將於六月二十八日起舉行「香港賽馬會呈獻系列:尋香記──中國芳香文化藝術展」,透過展示109組上海博物館藏品及51組香港藝術館珍品,涵蓋新石器時期至二十世紀的陶瓷、竹刻、繪畫、青銅器等不同品類,與觀眾展開一段跨越千年的尋香之旅。來自上海博物館的展品全屬國家珍貴文物級別,日前已送抵本港,上海博物館的專家及香港藝術館的策展團隊正在密鑼緊鼓布展中。

中國芳香文化源遠流長,香的使用及品賞更與古人生活美學與藝術創作密不可分。是次展覽分為四個單元,從香材流變、宗教儀式、文人生活等不同角度探索國香文化。香港藝術館將為不同展區特設相應的香氣裝置,讓觀眾感受古人聞香養性的況味。

展覽合共有160組展品,其中一件精選展品是來自上海博物館、重約100公斤的明代獅蓋香爐,為展覽中最重的展品,是上海博物館第一次向外借出的國家級藏品。因其器形龐大,所以工作人員特製了活動底座,以便裝進展櫃及減低展品在搬運過程有機會造成的風險。此爐的爐身為圓鼎造型,蓋頂則以蹲坐的獅子腳踏滾球為裝飾,由獅子的造型可推測該香爐為明代皇家廟宇所使用。策展團隊在展櫃四邊下方均設置燈箱,令展品更顯立體感。由於保存青銅器在濕度和溫度控制方面有嚴格要求,因此博物館人員在展櫃內放置了防潮物料,使相對濕度控制在50%以下。

另一件焦點展品是漢代鳳踏龜座博山爐,是最典型的香爐形制。爐蓋作博山形,上站神鳥,爐柱為展翅的鳳鳥,鳳首高仰用喙部托住爐底,下踏一昂首的仙龜,以接承盤。漢代人相信想要得到仙人指點,就要營造仙境。將薰爐構造成仙山的造型,使之成為神靈降臨的地方,正是體現漢代人神仙思想的真實寫照。

此外,還有由明代著名畫家仇英所繪的《畫倪瓚像》,屬國家二級文物,是難得向外借出的書畫作品。仇英為明四家之一,擅畫人物,此畫用筆工緻,設色妍麗,細膩地表現了香在文人書房中的重要性。由於拖尾部分附有同是明四家之一的文徵明書法,兩館布展人員特別揀選了畫卷中這兩部分來展出,展示明代文人在幽幽芳香之間的交流。

展覽中不能錯過的展品還有近30件香港藝術館館藏的香囊,策展團隊特意挑選由不同材料製成的香囊,包括刺繡織錦、掐絲琺瑯、玉石等,細小的囊身上大多以鏤雕或纍絲等高超巧藝製成,其形制紛呈,紋飾多樣。館方因此特別訂製弧形斜台,以鋼針逐一將香囊固定,使香囊以垂吊的方式呈現,讓觀眾以最佳欣賞角度觀賞這些小巧的精品,見證古代精緻細膩的隨身香物。

尋香記—中國芳香文化藝術展更多資料:
https://www.ccf.gov.hk/sc/programme/new-era-of-hong-kong-ink-painting/

《藝述紅樓》— 書畫作品展及紅學論壇

香港及中國內地名家齊聚,談紅樓,談藝術,更談傳統在當下的延續與傳承。活動分為「書畫作品展」及「紅學講壇」兩部分,展覽彙集了著名書畫家金延林博士百餘幅作品,以「金陵十二釵」、「大觀園雅趣」及「紅樓詩詞書法」主題展示;另有佛教人物畫專題作品,包括《金剛經》、《妙法蓮華經》、《文殊師利所說經》等佛教經典。而「紅學講壇」則邀請多位《紅樓夢》專家,從多角度探討《紅樓夢》的詩詞、畫作特色及影視搬演。這是一次大型的紅樓文化主題活動,更可延展為中華傅統文化在香港的深入推廣與發展。

《藝述紅樓》— 書畫作品展及紅學論壇更多資料:
https://www.ccf.gov.hk/sc/programme/red-chamber-expressions-art-exhibition-and-red-studies-forum/

《龍承九子》中華文化藝術設計展覽‧ 講座

「龍」在中國文化中有著極深厚的意義和象徵性。中國傳統藝術及生活中經常出現龍的形象,可見於繪畫、書法、雕刻、服飾、傢具及器物等。這些作品中的龍往往被描繪為祥瑞、吉祥和權威的象徵,代表著中國人⺠對於美好未來的期許和祝福。此次展覽旨在通過藝術作品的呈現,探索中國文化中「龍」這一重要符號的深層含義,展現龍在中國藝術與設計中的多樣性及歷史意義,進一步加深觀眾對中國文化的理解與欣賞。

中華文化藝術設計展覽、講座、IP文創新產品開發計劃踏上中國文化的探索之旅,一起深入挖掘中華文化的象徵 ——「龍 」的文化內涵。這次展覽匯聚了繪畫、攝影、視覺藝術、音樂和影像等多元的藝術表現形式,一系列引人入勝的作品皆展現出藝術家們對「龍」的多樣且創新的詮釋,讓參加者沈浸於一種嶄新的視角,重新發現並欣賞中國文化的精妙之處。

專業的策劃人聯同品牌及生產商,以具IP潛力的展品為靈感所製作的文創產品,亦將同步在展覽中亮相,讓參加者即時體驗到傳統文化與現代創意融合的成果。此外,展覽同時舉辦四場主題講座,與參加者一起探討傳統中國文化在當代的體現和演變,以及其他與文化保育、傳承和可持續發展相關的議題 。

《龍承九子》中華文化藝術設計展覽‧ 講座更多資料:
https://www.ccf.gov.hk/sc/programme/chinese-culture-promotion-event-loong-theme-arts-exhibition-talks-and-new-ip-product-development-program/


返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