電影放映除了舞台演出,一眾戲迷亦可在「中華文化節」期間重溫多部精選本地電影和珍貴的中國戲曲電影,包括放映16部銀都機構及其前身(長城、鳳凰、新聯)電影作品的《影以載道——銀都作品回顧》;重溫粵劇經典的「再看《紫釵》、《蝶影》、唐滌生」;亦有多齣粵語戲曲電影和中國戲曲電影放映,展示各項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精髓。講座系列有《絲竹吹打:樂韻尋根本地遊》和《大師傳藝‧尋古知新》,內容涵蓋中國樂韻、中國美學、傳統文化、美術、書法、粵劇、戲劇、視覺藝術、文化產業等。 影以載道—銀都作品回顧長城電影製片有限公司、鳳凰影業公司和新聯影業公司(合稱「長鳳新」)成立於1950至1952年之間,製作過許多文化深度及娛樂趣味並重的作品,在香港電影史裡舉足輕重。1982年長鳳新合併而成「銀都機構有限公司」,致力培育新導演,積極與其他公司合作,是現存極少數從事製作、發行並經營片廠、影院的電影機構。銀都體系(包括銀都機構及其前身的長鳳新)至今製作和出品超過五百部電影,多方面表達了中國傳統文化在急劇改變的當代社會中如何展現和調整。 長鳳新早期的骨幹成員大部分是三、四十年代南來香港的上海影人,以及廣東一帶的電影文藝工作者。三間公司製作電影的共通點是題旨健康,導人向善,保持三十年代左翼進步電影的文藝精神,遙遙呼應「文以載道」的中國傳統文學觀。但這裡的「道」已不局限於儒家道統,而是當下做人處世的道理。部分影片(尤其五十年代早期)刻畫富商對小市民的剝削與壓榨、資本主義社會的陰暗面,這種抑商觀念可說是儒家「士農工商」社會階級觀及左翼進步思想的結合。 同時,長鳳新貫徹「背靠祖國,面向海外」的方針,主要觀眾群由本地人擴展到海外華僑,因此傾向選取普遍華人均能產生聯繫的現實處境和倫理人情。家庭倫理片是五、六十年代長鳳新的主要電影類型之一,既擁護儒家家庭觀念(如家庭本位、孝悌之道、團圓文化),又重新詮釋五四運動以來主張的反封建思想,探討新舊文化之間的理想平衡。從親情延伸至朋友、鄰里的人際關係,長鳳新影片經常表達「里仁為美」的道德觀念。另一方面,寫實文藝傳統由長鳳新承傳到銀都,作品刻畫不同年代的大眾生活面貌和社會境況,當中也包含傳統文化隨著時代的演變。 詮釋中國傳統文化價值以外,銀都體系亦將不同傳統藝術和風俗納入電影題材。五十年代中葉內地推行戲曲改革,時值長鳳新尋求類型上的突破,製作了多部上海越劇及廣東粵劇等戲曲片,為現已列入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的中國傳統劇種保留珍貴影像。1964年,鳳凰別開生面以草原遊牧文化為題材,遠赴內蒙古實地拍攝《金鷹》,成為首部票房破百萬的香港電影。另外,俠義文學是中國特有的文學類型,發展到當代,武俠題材在文學與電影都佔據重要地位,銀都體系在八十年代與不同新生代導演合作拍攝武俠片,更引領內地開放以來兩地合拍片的風潮。 以1950年長城改組算起,銀都機構已邁向七十五週年,第一屆中華文化節藉此回顧長城、鳳凰、新聯及銀都機構的十六部經典作品,輔以映後談(除《父子情》4K數碼修復版放映),希望觀眾欣賞電影的同時,能夠從中認識不同年代的電影人如何演繹和展現心目中的中華文化。 「中華文化節」- 影以載道—銀都作品回顧資料: 再看《紫釵》、《蝶影》、唐滌生唐滌生於1950年代為仙鳳鳴劇團編撰的「皇朝興亡四部曲」——《 紫釵記》、《蝶影紅梨記》、《再世紅梅記》、《帝女花》,為大眾提供了傳統中國文化身份的認同和對專制皇朝的批判。是次選映的《紫釵記》(1959)和《蝶影紅梨記》(1959),劇本由唐滌生親自據其同名劇作改編而成,題材上同樣以歌妓在封建專權中與命運對決為主線,故事以男女主角自由戀愛作開端,他們幾經強權阻撓、生關死劫,但真摰愛情至死不渝,最後有情人終成眷屬,不愧是唐劇「生旦痴情戲」的極品,也是粵劇經過電影手法加工後的經典傳世之作。兩次映後談亦將首次披露及討論近年新發現的唐滌生傳記資料。 「中華文化節」- 再看《紫釵》、《蝶影》、唐滌生資料: 中國戲曲節 2024:戲曲電影欣賞粵語戲曲電影 - 配合開幕節目新編粵劇《大鼻子情聖》中西兼容的創作取向,中國戲曲節戲曲電影欣賞亦將以中華文化藝術融匯貫通的題旨出發,發掘一系列以西方電影或名劇改篇的粵語戲曲電影,讓一眾戲迷重溫好戲之余,可以嶄新角度欣賞粵語片在借鑒西方元素下所帶來的視聽體驗。 中國戲曲電影 - 戲曲節在戲曲電影大海中搜寶尋珍,京劇海派及麒派電影作為焦點所在,孫悟空、白骨精與穆桂英同時助陣。同一劇目的舞台演出,與銀幕電影相映成趣,端是體驗戲曲精粹的絕配。 「中華文化節」- 中國戲曲節 2024:戲曲電影欣賞資料: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