荃話題

中華文化節

戲曲演出項目

中國戲曲節(戲曲節)今年來到第十二屆,同時亦是首屆「中華文化節」的重要項目之一。今屆戲曲節精心安排,帶來八個文武兼揚的戲曲劇種,劇目故事包括獨具地方風格的民間傳說及傳統文學經典巨著,讓觀眾一覽來自大江南北的優秀劇團演出。除了廣受大眾歡迎的粵劇、京劇、越劇、潮劇之外,也有罕見的北方崑劇、北路梆子、柳子戲和婺劇。今個6月至8月,一家大細一齊入場睇好戲,加深對中華文化深厚底蘊的認識!

「十生九尹」 福建芳華越劇院首度參與戲曲節

香港戲迷對越劇柔美、悠揚的唱腔大概不陌生。越劇擅以細膩的動作和肢體語言,傳達人物的情感和內心世界。戲曲節首度邀得由越劇藝術宗師尹桂芳創立的福建芳華越劇院參與演出。劇院以樸實儒雅、氣韻傳神的獨特演出風格,於小生流派中穩踞高位,成就了越劇界「十生九尹」的傳奇。尹派在戲曲界享有極高的聲譽,被譽為越劇的瑰寶。

尹桂芳嫡傳弟子王君安將聯同梅花奬得主鄭全領軍上演尹派「最美越劇」《柳永》,而「白馬君安」亦與拍檔「金嗓子李敏」再組「雙梅花」經典組合演出《玉蜻蜓》;加上多代尹派演員聚首一堂演出「尹韻入香江 — 芳華經典折子戲專場」,經典唱段好戲連場,向大師致敬,為尹韻流芳。

「中華文化節」- 福建芳華越劇院演出資料:
https://www.ccf.gov.hk/tc/programme/fujian-fanghua-yue-opera-troupe/

豪邁北崑 剛柔並濟文武兼具

崑劇以崑腔演唱,亦稱崑曲,於元明時流行於蘇州崑山地區,講究音律,聲如柔絲百轉,有「水磨調」之美稱,後文人為其撰寫劇本,形成崑劇。崑劇對演出方式和舞台美學均非常嚴謹,對後起的戲曲劇種起典範作用,故被譽為「諸劇之母」。 當崑曲從南方流入北方,更形成風格別殊一幟的北方崑曲! 北方崑曲以老生、花臉戲尤擅勝長,自有北崑豪放之氣慨,同時又取法南崑之細膩,形成剛柔並濟、文武兼具的獨特藝術風格。

今年戲曲節特意邀請闊別香港多年的北方崑曲劇院以盛大演出陣容重臨香江,帶來了清代傳奇「雙璧」之一的崑劇經典《長生殿》,並由被譽為當今最得帝妃神采風範之夢幻組合魏春榮和王振義聯袂演出,道出楊貴妃與唐明皇至死不渝的帝妃之情;另設兩場北崑折子戲專場,演出難度極高,嚴選行當齊全的優秀戲碼,展示罕見行當及珍貴傳承劇目,包括娃娃生戲〈出獵〉、充滿溫馨的「鬼戲」〈鍾馗嫁妹〉及唱來一字一淚完整版本〈出塞〉等。一連三天的精心編排盡展北方崑曲的看家本領,讓觀眾一睹崑曲在水磨之外的豪邁一面,值得大家翹首以待。

「中華文化節」- 北方崑曲劇院演出資料:
https://www.ccf.gov.hk/tc/programme/the-northern-kunqu-opera-theatre/

北路梆子 展現山西雁門塞北風情

今年戲曲節亦帶來「激昂慷慨不尋常」的山西北路梆子來港演出,風格獨特兼具高藝術水平的「西梆」首次亮相戲曲節。北路梆子是山西四大梆子之一,亦稱雁劇,其聲腔特別之處是男女唱同腔同調,調子之高,令觀眾聽來有千里高亢、大氣磅礡的感覺,有著強烈的節奏感和戲劇張力。善於通過生動的對白和精湛的表演技巧,展現出豐富的情感和人物形象。

戲曲節邀得首三位北路梆子梅花獎得主楊仲義、成鳳英和賈粉桃來港獻藝,將帶來兩齣以盛唐為背景的劇目《醒醉記》和《畫龍點睛》以饗觀眾。觀眾可以在《醒醉記》中一暏由賈粉桃飾演的長孫皇后與臣子房玄齡之間的君臣鬼馬的互動。亦可在《畫龍點睛》中看看「塞北明珠」成鳳英如何扮演出年輕有為的李世民,雖則皇帝落難,但絲毫不失帝王氣度,角色演繹充滿層次。喜歡戲曲的朋友,焉能錯過一會這來自晉北高原、滿滿「邊塞風」的演出?

「中華文化節」- 忻州文化研究院演出資料:
https://www.ccf.gov.hk/tc/programme/academy-of-xinzhou-studies/

睽違香港16年 東柳再踏香港台板

「南崑、北弋、東柳、西梆」為清初四種主要聲腔,繼「西梆」北路梆子外,戲曲節邀得「東柳」柳子戲來港。柳子戲有近六百年的歷史,以元、明、清以來流傳於中原一帶的民間俗曲小令為基礎,逐漸發展演變成多聲腔的曲牌體。以「九腔十八調」來形容柳子戲腔調的豐富多彩,可謂恰如其分。

全國唯一的柳子戲專業劇團「山東省柳子戲藝術保護傳承中心」相隔十多年後再臨香江,由國家一級演員王偉、陳鳳英、李衛國等領銜,帶來柳子戲代表劇目《孫安動本》。由兩位淨角、三位生角串聯,前段孫安日上三本,後續由定國公徐龍打朝,人物形象刻劃深銳。是次演出由第三代孫安周金偉飾演淨面大生行代表角色,展現老生蒼勁有力的唱腔。同時亦帶來取材自三國故事的另一大戲《張飛闖轅門》,此劇以花臉為主角,當中張飛手持扇子亮相的設計,如雕塑般的亮麗身段,細緻勾畫人物的真性情。賞藝機會難得,戲迷萬勿錯過。

「中華文化節」- 山東省柳子戲藝術保護傳承中心演出資料:
https://www.ccf.gov.hk/tc/programme/centre-for-the-safeguarding-of-liuzi-opera-of-shandong/

另外,廣東潮劇院一團與香港新韓江潮劇團再度攜手,精選大戲包括由梅花獎得主張怡凰領銜的《東吳郡主》,道出孫尚香與劉備面對國家與婚姻考驗的愛情波折;以及由林燕雲主演的摘梅劇目《李商隱》,通過簡約淡雅的舞台設計和深情演繹,展現詩人李商隱的內心世界,讓觀眾體會獨特潮式韻味,過足戲癮。

浙江婺劇藝術研究院今年更帶來最新力作《三打白骨精》,梅花獎得主楊霞雲和樓勝聯同首挑大樑的90後演員周宏偉,以連場絕技演活這段唐僧取西經的經典場面。更帶來了二十多位英姿颯爽的穆家紫甲女將排兵布陣,為香港觀眾展演全劇《穆桂英》。戲曲節更精選了五齣不同行當的婺劇傳統折子戲,突出婺劇「武戲慢慢來、文戲踩破台」的妙法,一次過展現婺劇璀璨斑斕的多元性。

「中華文化節」- 廣東潮劇院一團與香港新韓江潮劇團演出資料:
https://www.ccf.gov.hk/tc/programme/guangdong-chiu-chow-opera-theatre-number-one-troupe-and-sun-hon-kwong-chiu-chow-opera-troupe/

「中華文化節」- 浙江婺劇藝術研究院演出資料:
https://www.ccf.gov.hk/tc/programme/zhejiang-wu-opera-research-centre/

而來自今年「中華文化節」焦點城市的上海京劇院,則壓軸帶來麒派京劇大師周信芳(藝名「麒麟童」)的代表劇目《烏龍院》,由當今麒派領軍人物、著名京劇表演藝術家陳少雲擔綱演出。梅花獎得主傅希如則連同劇院一眾優秀青年演員,呈獻連台本戲《七俠五義》(上、下本)配合各個精妙舞台機關,展示多個高難度動作,誓要打破大家對京劇傳統的印象!此節目亦為「上海文化周」項目之一。

「中華文化節」- 上海京劇院演出資料:
https://www.ccf.gov.hk/tc/programme/shanghai-jingju-theatre-company/

新編粵劇《馬湘蘭》

面對「內地天團」們的技藝展現,香港本地節目也不輸陣,更充分展現香港中西交融特色。

香港靈宵劇團這次將帶來新編粵劇《馬湘蘭》,該劇劇本曾獲2022年度「國家藝術基金(青年藝術創作人才類)」資助推展。故事透過「秦淮八艷」中的馬湘蘭的傳奇人生,展現女性的骨氣及氣節,將新時代的女性形象設計融入傳統戲曲中,帶來耳目一新之感。

「中華文化節」- 新編粵劇《馬湘蘭》演出資料:
https://www.ccf.gov.hk/tc/programme/a-new-cantonese-opera-ma-xianglan/


返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