荃話題

核能

核能的發展史

核電發展由歐洲科學家揭開序幕,在英美兩國迅速發展,其後卻停滯數十年,才在東亞地區再度蓬勃起來。以下為核電作為發電能源的主要發展里程。

1895

物理學家倫琴 (Wilhelm Rontgen) 發現X光。

1896

貝克勒爾 (Henri Becquerel) 發現了放射現象。

1898

居里夫人 (Marie Curie) 發現放射性元素鐳,並把有關現象命名為「放射性」。

1905

愛因斯坦 (Albert Einstein) 制定了一套理論,證明非常少量的物質量可被轉化為龐大的能量 ── (E=mc2)。

1911

盧瑟福 (Ernest Rutherford) 證實原子的物質主要集中於原子的中心。

1932

查德威克 (James Chadwick) 發現了中子。

1938

哈恩 (Otto Hahn) 及斯特拉斯曼 (Fritz Strassman) 發現了核裂變,也就是鈾原子的分裂過程。

1942

費米 (Enrico Fermi) 在美國芝加哥進行了全球首個反應堆裂變實驗。

1951

全球首座發電用的核反應堆在美國愛達荷州 (Idaho) 啟用。

1954

全球首個核能發電機在俄羅斯奧布寧斯克 (Obninsk) 啟用,發電容量為5兆瓦。

1956

全球首個商用規模核電站(發電容量為50兆瓦)在英國考爾德豪爾 (Calder Hall) 啟用。

1957

國際原子能機構 (IAEA) 成立,以推廣和平使用核能。

首個壓水式反應堆核電站(發電容量為60兆瓦)在美國希平港 (Shippingport) 落成使用。

1960

位於美國Yankee Rowe的首個商用壓水式反應堆開始運作,擁有250兆瓦並代表著具備標準設計功能的新一代商用核電站。

1979

美國三哩島核電站發生事故,導致二號反應堆嚴重損毀。

美國成立核電營運研究所 (INPO) 以應對核電站安全及運作性能問題,並與相關核電公司分享成功經驗。

1986

烏克蘭切爾諾貝爾核電站發生事故,導致四號反應堆損毀並嚴重核洩漏。世界核電運營者協會成立,旨在促進世界各地核電營運者互相交流實踐經驗。

1994

中國大陸首個壓水式商用核電站 ── 大亞灣核電站於1994年正式營運。該壓水式核電項目的發電容量為1,968兆瓦,目前約80%的發電量供應香港使用。

1996

首個第三代核電站柏崎刈羽核電站 (Kashiwazaki-Kariwa) 在日本正式投產。核電站具有非能動式安全系統的1,350兆瓦沸水式反應堆。

2000

由中國清華大學建造的10兆瓦高溫氣冷實驗堆落成。該反應堆採用了新發展的技術,無論在安全及性能方面都有所改進。

2010

中國首個25兆瓦實驗快堆於中國原子能科學研究院開始運作,可更高效利用核燃料。

2011

日本發生黎克特制9級地震並引發高達15米的大型海嘯,導致日本福島第一核電站的六台發電機組中,有五台出現電力中斷和受嚴重破壞。雖然核電站1號至3號機組已於地震發生後自動即時停堆,但反應堆因失去電力供應(包括後備電源)而無法進行冷卻,導致反應堆堆芯溶解。反應堆及乏燃料池同時失去冷卻功能,最終引致廠房發生氫氣爆炸,部分輻射因而洩漏至大氣和海洋。意外中除兩名工作人員因遇溺死亡外,並事後在法院宣判一宗死亡個案,距離核電站50公里範圍內約有16萬名居民需要疏散。

2016

福島核事故後五年,國際原子能機構在2016年發表《一般安全要求第二部分》,取代了第GS-R-3號,從領導、管理責任、管理制度、文化、檢測、評估和改進方面入手,滿足安全領導及管理的要求,強調管理人員展現安全領導及高級管理層對安全的承諾的重要性。

2018

世界首座第三代1,157兆瓦壓水式反應堆 (AP1000) 在中國三門正式投產。該反應堆採用先進而簡化的設計,以及非能動安全系統。

全球首座第三代1,660兆瓦歐洲壓水式反應堆 (EPR) 在中國台山正式運作。該反應堆提升了安全設計,加入額外的能動及非能動安全系統。

台山核電站


返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