廣泛性焦慮症和恐懼症廣泛性焦慮症 (generalized anxiety disorder)和恐懼症(phobic disorders)的特點是會過度地擔憂和預期危險即將發生。除了心理症狀,也有生理症狀,例如心跳加速、呼吸急促等。每一個人在每一天都會有一定程度的焦慮,而每個人都會有某些令他特別害怕的東西。究竟要有多少焦慮才算是太多?焦慮症是否有任何有效治療? 正確認識焦慮症,可以消除對焦慮症不必要的焦慮。這正是克服焦慮症的重要一步。 焦慮症有多常見?焦慮症的種類包括:廣泛性焦慮症、恐懼症、驚恐症、強迫症、創傷後壓力症等。焦慮症是很常見的。高達20%的人可能在一生中曾患上一種焦慮症,女性與男性的比例約為 2比1。 要有多少焦慮擔憂才算是太多?每人每天都會感受到一定程度的焦慮擔憂。對潛在的威脅感到焦慮與恐懼是與生俱來的自然反應。事實上,感到懼怕是人類生存所需的必要技能。因焦慮而產生的不安感會有助我們避免危險。但是,過多的焦慮感卻會適得其反,使我們不安,進而減低我們的工作能力。所以要決定焦慮感會否過多,就要視乎我們日常生活的功能受到多大程度的壞影響。「能力表現」跟焦慮感的關係可以用一個倒轉的「U形」去理解。適中程度的焦慮感會改善工作表現;相反,過高的焦慮感會減低工作表現。因此,當你的焦慮感達到一個程度是減低你的工作表現,並同時引起不安,這就是過多的焦慮。在不同種類的焦慮症中,焦慮的程度、持續性及誘發的情況都不同。 焦慮症的主要徵狀是什麼?焦慮症的主要徵狀有兩種:1. 從「思想」的角度來說,會有過多的擔憂及預期會有逼切而又不能避免的危險發生;2. 而身體會有不良的生理反應,例如:心跳呼吸加速、胸部與腹部不適、肌肉緊張、口乾、出汗等。 焦慮症的成因是什麼?焦慮症的成因涉及遺傳及環境因素。家族病史、童年創傷經驗、父母本身的焦慮表現、生活壓力、缺乏應對困難的技巧等都是造成焦慮症的風險因素。 廣泛性焦慮症與恐懼症有什麼分別呢?異常的焦慮會以兩種模式表現出來¬¬---第一種是一種廣泛及持續不斷的焦慮感; 另一種是偶發性焦慮表現。 這種廣泛及持續不斷的焦慮感既不是單一的發作,也不因某特定情景而誘發,而是會持續地出現達數天,甚至是數月。這種焦慮感的感覺不算太強烈,但卻與日常生活大部分事件有關,例如:工作與學校的表現、個人責任等。廣泛性焦慮症的病人會有廣泛及持續不斷的焦慮,對生活瑣事都異常擔憂,亦難以控制這份擔憂,使自己在六個月或以上的時間內經常陷於憂慮的狀態。廣泛性焦慮症的病人也會有其它身體徵狀如心情躁動、容易疲勞、難以集中精神、容易發怒、肌肉緊張及睡眠困擾 (難以入睡或持續驚醒)。 另一種則是偶發性的焦慮感,這會在不同的時間、甚至突如其來地侵襲患者。而這種偶發性的焦慮感通常較廣泛性的焦慮感強烈。恐懼症和驚恐症的患者所感受的焦慮就是偶發性的。 恐懼症中的偶發性焦慮是由某特定懼怕的情景或物件誘發出來。(相對於同樣以偶發性焦慮的方式表現出來的「驚恐症」,其焦慮感的誘因並不侷限於某特定情景,而是難以預料的。詳情請參閱「驚恐症」的文章。) 恐懼症主要分為哪幾類呢?根據誘發焦慮感的情景而區分,恐懼症主要可以分為三種: 廣場恐懼症、社交恐懼症、及特殊恐懼症。不同種類的恐懼症都會有一個共通點,就是患者會避免遇到引起他們恐懼的情景或物件;或懷着巨大的壓力、焦慮感以勉強自己忍受面對。 患有廣場恐懼症的人害怕人群擁擠而又難以即時逃離的地方,例如巴士、火車、升降機內。因此,患者可能只有在信任的人陪同下才會離開家中。更甚者,嚴重的患者會完全無法離開家中。同時患上廣場恐懼症與驚恐症是十分普遍的,因為患者會害怕恐慌發作時不能逃離人多擠逼的地方。 患有社交恐懼症的人會害怕出席曝露自己於陌生人或要遭審視的社交場合。患者會強烈懼怕自己在別人面前出洋相。雖然患者會意識到這種焦慮是過多及不合理的,卻不能因而避免懼怕曝露於人前的焦慮感。這些社交場合包括個別場合,如公眾演講,到幾乎所有家外進行的社交活動。 患有特殊恐懼症的人則對廣場空間及社交場合以外的某特定物件或情景而感到恐懼。例子如高處、黑暗的地方、血、針、動物或昆蟲。 治療廣泛性焦慮症與恐懼症的方法藥物治療及心理治療都是有效的治療方法。 選擇性血清素回收抑制劑(SSRI)、血清素去甲腎上腺素回收抑制劑(SNRI)都是有效治療廣泛性焦慮症及恐懼症的藥物。由於藥物需要大約兩至四個星期才能使病人的病徵得到改善,病人於治療初期可能仍感到身體不適或明顯的病徵。部份患者於服藥初期(大約首四日至一星期)的緊張及食慾不振情況反而會有所加劇,但這些不適通常會逐漸消退。 鎮靜劑能即時舒緩焦慮,但是服靜鎮定劑會有成癮的風險。所以鎮靜劑只用於嚴重的焦慮,以及只限短期服用。 心理治療,尤其是認知行為治療,是有效的療法,可以配合藥物治療一同使用。由於逃避感到害怕的情景是恐懼症的核心現象,心理治療重要的一環是逐步幫助患者面對害怕的情景,例如首先是想像該情景,然後才漸漸幫患者置身其中。 重要的是要記住,接受心理治療並不是一個被動的過程。接受心理治療就有如健身一樣,健身教練指導及鼓勵你去完成一系列的訓練。歸根究底,是你自己拿出勇氣、決心和毅力去完成教練指導及鼓勵你做的事。在心理治療中,所有療效都有賴你努力去令自己有新的行為及思考模式,沒有人能代替你的角色。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