荃話題

極端天氣

極端天氣

極端天氣是在特定地點、特定時間範圍內,出現的天氣情況,遠超過該地區長期平均水平。它通常局部、暫時性,可能持續數小時到數日,某些情況甚至更長。

極端天氣常見現象包括:極端高溫、極端低溫、暴雨與豪雨、乾旱、強風、龍捲風、颱風、暴雪等。重要的是,極端天氣的「極端性」是相對於當地的歷史氣候條件,而非絕對的極端值。

大多數極端天氣事件具有局部性,雖然單一事件可能在全球範圍內並不罕見,但在某個地區的發生頻率、強度或持續時間超出該地區的長期統計範圍時,就被視為極端天氣。

成因與機制

自然變異 - 地球的氣候系統具有天然的變動性。海洋與大氣之間的互動、海表溫度的波動、風場的變化,會在不同時期放大或抑制某些極端天氣事件。例如厄爾尼諾-南方濤動(ENSO)不同相位會改變全球及區域的降水與溫度格局。

大尺度大氣循環 - 季風系統、北半球冬季風帶等,它們的變動會影響某些地區的天氣穩定性,增加或降低極端天氣發生的機會。

與氣候變遷的關係 - 溫室氣體增加使全球平均氣溫上升,改變大氣與海洋中的能量與水汽分布,提升某些極端天氣事件的風險。

  • 水循環被放大:暖化讓大氣攜帶更多水蒸氣,導致降水強度提高,極端降水事件更易出現。
  • 高溫與能量積聚:更高的基底溫度意味著高空與地表的能量積累,影響風場與降水分布,出現更極端的高溫與風暴條件。
  • 地區脆弱性放大:在人口密集、基礎設施脆弱、資源短缺的區域,極端天氣造成的傷害與經濟損失往往更加嚴重。

人為引起的氣候變遷超越自然氣候變異,導致更頻繁且更強烈的極端事件,已造成廣泛的負面影響以及對自然與人類的相關損失與傷害。

極端天氣不利影響,因其強度、持續時間與空間規模的增加而被放大。連續發生的極端事件可能使影響累積超過單一極端天氣事件。


返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