荃話題

極端天氣

極端天氣的影響與對策

影響自然的氣候變異性(包括厄爾尼諾現象)可能導致極端天氣與氣候的影響,但氣候變遷正在改變天氣與氣候極端事件的頻率、強度、空間範圍、持續時間與時機。有時這些影響可能前所未見。

氣候變遷已經影響全球所有有人居住的地區,且人類影響對天氣與氣候極端事件的多數觀測變化有貢獻。例如,當大氣變暖時可以容納更多水蒸氣——大約每升高1°C增加約7% — 這會增加暴雨事件的強度。

更頻繁且更強烈的天氣事件,如嚴重高溫熱浪與豪雨,導致對脆弱群體的影響增加。

此外,自1950年代以來,人類影響很可能增加了複合性極端事件的機會,包括同時出現熱浪與乾旱的頻率增加。

在過去50年中,災害數量增加了五倍,這由氣候變遷、更加極端的天氣以及報導改進所推動。改良的早期警報與災害管理,已將死亡人數降低近三分之二。

極端天氣事件已增加到如此程度,以至於世界氣象日2022年的主題是「早期警告與早期行動」,並高度聚焦於氣候變遷與極端天氣。

改善對極端天氣與氣候影響的理解與特徵描述,對決策支援與災害風險降低(DRR, Disaster Risk Reduction)也至關重要。

2022年世界氣象日的主題是「早期警告與早期行動」。

因應極端天氣的對策

全面的對策包括同時減緩氣候變遷以解決根本原因,以及因應目前與未來影響的調適。極端天氣事件,如熱浪、洪水、乾旱與颱風,正在因人為造成的全球暖化而變得更頻繁且更強烈。

減緩策略 -

減緩著重於降低人類對氣候系統的影響,以限制未來極端天氣的嚴重程度。

能源

  • 向再生能源轉型:從化石燃料(煤、石油、天然氣)轉向太陽能、風能與地熱等清潔能源,對降低溫室氣體排放至關重要。
  • 去中心化能源分配:依賴分散式再生能源系統能提高社區對極端天氣造成的電網中斷的韌性。
  • 改善能源效率:提升住宅、建築與運輸的能源效率,降低整體能源消耗與排放。

交通

  • 推動永續出行:鼓勵公共交通、騎乘與步行,減少對化石燃料車輛的依賴。
  • 轉為電動車輛:過渡至電動汽車與公車,幫助降低運輸相關的排放。

土地使用與生態系統

  • 保護與恢復森林:保持現有森林、重新造林,提升地球吸收二氧化碳的能力。
  • 管理濕地:保護紅樹林、鹽沼、海草等沿海生態系,有助於碳儲存並提供風暴潮的緩衝。
  • 確保土地主權:承認原住民族的土地權利,因為這些社群實際上管理著大量具碳儲存能力的森林。

食品與農業

  • 採取永續作業:採用再生性與氣候智慧型農業技術,例如提升土壤健康與多元作物種植,能減少溫室氣體排放並提升韌性。
  • 減少食物浪費:把食物碎屑做成堆肥而非送往垃圾填埋場,能防止甲烷等高效溫室氣體的釋放。
適應策略
  • 適應涉及因應已經正在發生的變化並為未來的影響做好準備。

智慧型農業技術,能減少溫室氣體排放並提升韌性。


返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