荃話題

極端天氣

天氣、氣候和氣候變遷

天氣指在局部地區、短時間段 (從分鐘到數小時或數日) 內發生的大氣條件。常見的例子包括降雨、降雪、雲量、風、洪水或雷暴。

天氣是指短時間段內發生的大氣條件。

反之,氣候指的是長期的 (通常至少30年) 區域性乃至全球性的平均溫度、濕度與降水模式,分佈於季節、年分或十年。

氣候變遷是指長期平均天氣模式的變化,這些模式已成為地球地方、區域與全球氣候的定義。這些變化伴隨著廣泛的觀測效應,與「氣候變遷」一詞所涵蓋的含義相互同義。

自20世紀中葉以來,地球氣候的變化主要由人類活動推動,特別是化石燃料燃燒,造成大氣中熱致暖的溫室氣體水準上升,從而提高地球的平均表面溫度。自然過程也可能對氣候變遷有所貢獻,且已被人類活動所壓過,包括內部變化 (例如如厄爾尼諾、厄爾尼諾反循環等海洋循環模式、太平洋十年振盪等) 與外部強迫 (例如火山活動、太陽輻射變化、地球公轉變化) 。

地球公轉變化可引致氣候的改變。

科學家利用地面、空中與太空的觀測,以及電腦模型,來監測與研究過去、現在與未來的氣候變遷。氣候數據紀錄提供證據,顯示氣候變遷的關鍵指標,例如全球陸地與海洋溫度上升;海平面上升;地球極地與高山冰層的融化;極端天氣事件 (如颶風、熱浪、野火、乾旱、洪水與降水) 頻率與強度的變化;以及雲量與植被覆蓋的變化。

「氣候變遷」與「全球暖化」常被交替使用,但具有不同的含義。類似地,術語「天氣」與「氣候」有時會被混淆,雖然它們指涉的事件在空間與時間尺度上大致不同。

全球暖化是自前工業時期 (大約1850年至1900年間) 以來,地球表面出現的長期升溫,這一現象主要由人類活動,特別是化石燃料燃燒所致,導致大氣中熱致暖的溫室氣體水準上升。此術語與「氣候變遷」並非可互換使用。

自前工業時期以來,據估計人類活動使地球全球平均溫度上升約1攝氏度 (1.8華氏度) ,而目前這一數字正以每十年超過0.2攝氏度 (0.36華氏度) 的速率增加。自1950年代以來,當前的暖化趨勢無可置疑地是人類活動的結果,且其速率在千紀以來前所未有。


返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