荃話題

地震

主要地震

歷史記錄中傷亡最嚴重的地震是1556年1月23日發生在中國陝西的嘉靖大地震,有超過83萬人喪生。當時這一地區的人大多住在黃土山崖里挖出的窯洞里,地震使得許多窯洞坍塌造成大量傷亡。1976年發生在中國唐山的唐山大地震死亡了大約242,769到655,237人,被認為是20世紀死亡人數最多的大地震。

1960年5月22日的智利大地震是地震儀測得震級最高的地震,矩震級達Mw 9.5。該地震釋放的能量大約是震級第二高的1964年耶穌受難日地震的兩倍。震級最高的10大地震都是大型逆衝區地震,其中2004年印度洋大地震由於引發後續的海嘯,是歷史上死亡人數最多的地震之一,共30萬人死亡。

嘉靖大地震

嘉靖大地震,也稱華縣大地震,是發生於明朝嘉靖三十四年農曆十二月十二(儒略曆1556年1月23日)發生的大地震,現代科學家根據歷史的記錄,推斷當時的地震強度為矩震級8.0級至8.5級。這次大地震是中國歷史上破壞力最強的一次大地震,也是世界有歷史紀錄的地震中死亡人數最多的地震[6],共830000人死亡。

嘉靖大地震是中國歷史上人口稠密地區影響廣泛和損失慘重的著名歷史地震之一,這次地震導致大範圍的山體倒塌,河流改道,人員死傷極為慘重。這次地震的震央位於陝西華縣,禍延97個州,包括山西、陝西、河南、甘肅、河北、山東、湖廣、江蘇及安徽九個省亦受到影響。餘震半年內以每月三到四次的頻率發生,一直持續了五年方才平息。由於明代後期吏治腐敗,國庫空虛,地震發生後明朝從國庫調撥大量資金用於救災,導致國庫連續兩年虧空,加上地震引發的自然災害和瘟疫導致政府稅收減少,對明朝的國力和財政狀況亦造成不同程度的影響。

晚清《聊齋圖說》中描繪地震

唐山大地震

唐山大地震指1976年7月28日中華人民共和國河北省唐山市周邊16小時內兩次震級7以上地震。主震於當地時間7月28日淩晨3時42分54秒,座標39.570°N 117.978°E(唐山地區豐南縣城西9公里、唐山市中心西南18公里),矩震級7.5級,震源深度23公里;[1]第二次強震在同一天18時45分35秒,矩震級7.4級,座標39.664°N 118.401°E(唐山市東礦區的呂家坨礦以西2公里、唐山市中心以東19公里),震源深度26公里。

烈度11(XI)度的災區被夷為平地。1979年以來官方宣佈的死者為24萬多人、重傷164,851人。考慮到傷員陸續死亡、失蹤者、北京和天津災區等,唐山大地震中死者至少300,000人。

因為唐山大地震而成為孤兒的人數有4204人,龐大的人數令災後重建更困難。另有16.4萬人重傷,7200個家庭全家在地震中死亡,4204人成為孤兒。唐山市委第一書記李悅農、市委代理第一書記牛勇等十名地市領導在地震死亡。

地震破壞範圍超過3萬平方公里。造成242,769人死亡,164,851人重傷,倒塌民房530萬間,直接經濟損失54億元,為中國有記錄至今第二多人死亡的地震,僅次於1556年嘉靖大地震。

大地震後,唐山一片廢墟

智利大地震

1960年智利大地震,又稱為瓦爾迪維亞大地震(西班牙語:Terremoto de Valdivia de 1960),發生在1960年5月22日,矩震級為9.4-9.6,是人類史上觀測記錄到規模最大的地震。此次地震發生在下午(19:11GMT, 當地時間15:11),持續時間大約為10分鐘。震央位於智利聖地牙哥以南約700公里。由地震而引發的海嘯襲擊到了智利的海岸線,紀錄的浪高高度為25米。海嘯也波及到遙遠的美國夏威夷、日本、菲律賓、澳洲東南部、阿拉斯加阿留申群島。在距離震央大約1萬公里的地方記錄到的海嘯高度是10.7米。由此次地震所造成的具體罹難人數以及經濟損失因為範圍之廣而無法精確得知。對於該次地震和巨大海嘯導致的罹難人數的估計各不相同。根據從美國地質調查局報告,罹難人數5,700人,另一來源罹難人數6,000人。不同來源估計經濟損失在4億到8億美元。(或加上通貨膨脹,為今日的32億到64億美元。)

5月21日當地時間早上6點02分,阿勞科省在主震前發生了8.1級地震。這場地震讓整個智利南部的通訊中斷,因此當時的總統豪爾赫·亞歷山德里·羅德里格斯不得不取消伊基克戰役紀念日的傳統慶祝活動,來監督緊急援助行動。政府才剛要開始組織對遭受到地震影響地區的援助時,第二次地震就在隔天(5月22日)當地時間下午14點55分發生在瓦爾迪維亞。

第二場地震涉及到整個智利超過400,000平方公里的面積,沿岸村莊如托爾坦就因此消失。接下來的研究聲稱,5月21日至6月6日間,在長達1,350公里的南北海岸線中,這場地震共有37個震中。瓦爾迪維亞的主港口科拉爾於開始退潮前海平面漲了4公尺。當地時間下午16點20分,一場浪高高度為8公尺的巨大海嘯撲向了智利海岸,受影響地區主要為康賽普西翁和奇洛埃島。在10分鐘之後,另一場記錄到浪高高度為10公尺的巨大海嘯再次襲來。

不光是巨大海嘯,這場地震也引發了十分罕見的地裂,有數個地方地表產生新斷層並且錯位,有數量不明的罹難者都被認為是在地裂發生的時候,墜入裂縫中失蹤。
有數百人在巨大海嘯發生後當場罹難,一條名為「卡內羅梅樂號」起航於瓦爾迪維亞河河口的船,在浪前之後推入1.5公里之後就沈入河下。

1960年6月,聖地亞哥,一位婦人站倒塌的房子前。

印度洋大地震

2004年印度洋大地震以及其引發的巨大海嘯(在科學界稱為蘇門答臘-安達曼地震[2][3],該次巨大海嘯經常俗稱為南亞大海嘯)發生在當地時間2004年12月26日週日(印尼亞齊省)UTC+7上午7點58分55秒,震央位於印尼蘇門答臘島亞齊省西岸160公里,震源深度30公里[4],地震矩規模9.1到9.3。地震引發了浪高高度達15到30公尺的巨大海嘯,最高的海嘯浪高達51公尺。

此次海嘯受災嚴重的地區有印尼亞齊省、泰國鎬立和普吉島渡假區、斯里蘭卡和印度坦米爾邦,這是因為當天正值聖誕節連假,在泰國渡假區裡旅客的人數非常多,罹難人數和失蹤人數至少有30萬人。

印度洋大地震是在1960年智利大地震(規模9.5)以及在1964年美國阿拉斯加耶穌受難日地震(規模9.2)之後最強烈的一次地震。

這次的地震和海嘯已造成超過30萬人罹難,當中三分之一是兒童,因為他們於災難環境下的求生能力較低。事發地點位於旅遊熱點附近,加上正值聖誕節的旅遊旺季,受災地區聚集了大量的旅客和本地居民,導致許多在沙灘上享受假期的旅客和在海邊工作的當地人被海嘯捲到海底,使不少人在這次地震中成為失蹤者。地震引發巨大的海嘯席捲了印度洋沿岸地區,但在太平洋沿岸,只看到海面的輕微起伏。

海嘯通常發生在環太平洋地震帶附近的海岸,因此瀕臨太平洋的國家(地區)的政府都建立了有效的海嘯預警系統,且為當地人民所熟知。而印度尼西亞群島的中部和東部都曾遭遇海嘯,如在弗洛勒斯島(Flores,1992年12月12日)、爪哇(1993年6月3日)和蘇拉威西島(Sulawesi,2000年5月3日)等地的地震後所引起的海嘯。蘇門答臘島海岸乃至整個印度洋海岸上次遭遇海嘯是在1883年喀拉喀托火山(Krakatoa)爆發所導致的海嘯。之所以此次地震和海嘯會造成如此重大傷亡,是由於當地人過百年沒遇過海嘯,又對海嘯缺乏認識,更不用說從各種先兆預知海嘯將近。而印度洋沿岸各國(地區)也不太重視海嘯的威脅,沒有建立有效的海嘯預警系統。

此次海嘯的波及範圍達到六個時區之廣,僅次於1960年智利大地震所引起的海嘯。肯尼亞、索馬里(東三區)、毛里求斯、法屬留尼汪、塞舌爾(東四區)、馬爾地夫(東五區)、印度(印度半時區)、孟加拉、斯里蘭卡(東六區)、緬甸、科科斯群島(基靈)群島(緬甸半時區)、印度尼西亞(西部)、泰國(東七區)和馬來西亞都遭遇了海嘯的衝擊,導致不同程度的人命傷亡和經濟損失。

「南亞海嘯」席捲印尼、斯里蘭卡、印度、泰國和其他9個國家的沿海地區,更波及遠在7000公裡外的東非索馬利亞。


返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