荃話題

地震

地震測報、前兆與防止

地震測報

早在中國東漢時期,張衡就發明瞭地動儀,並於134年記錄到隴西大地震,但只是對地震發生後的一種記錄儀器,並不能對地震有任何預測。長期以來,人類一直嘗試著預報地震,以便在地震發生之前做好準備,減小地震災害損失。一般認為科學的地震預報應對一次地震發生的時間、地點和震級作出較為準確的判斷。但由於地球內部活動的複雜性以及人類對此缺乏有效監測手段和預報模型,時至今日,地震預報技術尚不完善,成功的例子很少,地震預報仍是當今世界科學的一大難題。

張衡發明的地動儀,是對地震發生後的一種記錄儀器,並不能對地震有任何預測。

中國首次成功預報的地震是1975年2月4日發生在中國遼寧海城的黎克特製7.3級地震。由於頻繁的前震與地震先兆,中國的地震部門在震前數小時正式發佈了臨震預報,當地政府及時採取了防護措施,疏散了大量居民。據信這次成功的預報避免了數萬人的傷亡。

在中國1976年7月28日凌晨,發生在中國河北唐山的大地震中,震前存在不同預報意見,沒有形成官方預報,但鄰近的青龍縣在其範圍內發佈了預報,使全縣的47萬受這次地震影響的人群中,死亡比例遠遠低於受此次地震影響的其他地區。

目前全球範圍內已經建立了比較廣泛的地震監測台網,科學家們還通過超深鑽井等手段獲取更多的地球內部信息。但是人類地震預報的水平還僅限於通過歷史地震活動的研究,對地震活動做出粗略的中長期預報。在短期和臨震預報方面主要還是依靠傳統的地震前兆觀測和監測。

地震目前仍無法準確預測發生時間,但通常地震發生之前都會有一些自然現象,特別是較大的地震發生之前的各類異常現象。分為宏觀前兆和微觀前兆。前者可以由人的感覺器官直接覺察,如動植物、地下水等的異常以及地光、地鳴等。後者不能被人的感覺器官直接覺察,需用專業儀器才能測出,如地形變、地磁場、重力場、地溫梯度、地應力的異常與氡氣異常等。對地震前兆的觀察和監測仍是地震臨短期預報的重要手段。

通過在主要地震區布設密集的地震預警監測儀,利用地震波傳播速度慢於電波的特點,在震中正發生地震但還沒有對其周邊目標區域造成破壞前,給目標區域提供幾秒到幾十秒的預警時間,以減少人員傷亡以及次生災害發生。

地震前兆

地震目前仍無法準確預測發生時間,但通常地震發生之前都會有一些自然現象,特別是較大的地震發生之前的各類異常現象。分為宏觀前兆和微觀前兆。前者可以由人的感覺器官直接覺察,如動植物、地下水等的異常以及地光、地鳴等。後者不能被人的感覺器官直接覺察,需用專業儀器才能測出,如地形變、地磁場、重力場、地溫梯度、地應力的異常與氡氣異常等。對地震前兆的觀察和監測仍是地震臨短期預報的重要手段。

有關於地光的記錄不僅局限在現代,在古代亦有。比如在《詩經》中的記錄,「燁燁震電,不寧不令。百川沸騰,山冢崒崩。

地震防止

建築物在設計與建造時,有效的防震設計,可有效的防止生命財產的損失。

地震發生時,關鍵是保持清醒的頭腦,正確的防護對於保證生命安全,減少人員傷亡是至關重要的。通常可能造成危險的是比較強烈的近震。近震常以上下顛簸開始,振動較為明顯,應迅速逃生。逃生應遵循就近躲避的原則,注意保護頭部。

關閉煤氣,可暫時躲避在堅實的傢具下,注意避開外牆體,玻璃窗等薄弱部位,並且可以使用枕頭、被子等物,或直接用雙手保護頭部。躲避在堅固的傢具下能防護掉落物。主震過後,應迅速撤至戶外,高層人員應儘量避免乘坐電梯。在室外可跑向比較開闊的空曠地區躲避,避免聚集在高層建築及高壓輸電線下方。如在山區還要注意山崩和滾石,可尋找地勢較高處躲避。地震中被埋在廢墟下的人員,若環境和體力許可,應設法逃生。如無力脫險自救,應儘量減少體力消耗,等待救援人員到來。


返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