歷史地鐵計劃首次提出建造地下鐵路系統的建議是在 1967 年,由政府任命的費爾文霍士及施偉拔顧問工程公司研究後提交。香港人口的不斷增加及市民對公共交通工具的需要,是促使香港政府從事這項研究工作的兩個主要因素。 費爾文霍士組合顧問工程公司在 1970 年完成的進一步研究,更具體的提出建造鐵路的建議。研究報告建議興建一個全長 52.7 公里的地下鐵路系統,分成四線:港島線、觀塘線、荃灣線及東九龍線。兩年之後,香港政府原則上同意先興建其中長 20 公里的「早期系統」。 1973 年,香港政府決定與四個國際大集團商議,打算將工程以固定價格,單一合約的形式批出。 1974 年,日本集團簽署了承投工程的意向書,但在同年 11 月退出。 數星期後,集體運輸臨時管埋局宜佈,將「早期系統」略予縮減,成為「修正早期系統」。臨時管理局放棄採用單一承建合約的方法,將工程分為 25 個主要土木工程合約及 10 個電機及機械工程合約。 地下鐵路公司更正式成立,取代臨時管理局,監督工程的進行。地下鐵路公司是由香港政府全資擁有,公司條例規定其須在審慎商業原則下經營。 修正早期系統修正早期系統包括中環、金鐘、尖沙咀、佐敦、油麻地、旺角、石硤尾、九龍塘、樂富、黃大仙、鑽石山、彩虹、九龍灣、牛頭角和觀塘。 1975 年 11 月動工興建,全長 15.6 公里,將港島中環與九龍的主要住宅及工業區聯接起來。修正早期系統有 12.8 公里是在地下建造,其餘的 2.8 公里則為架空﹔全線有 15 個車站,包括 12 個地下及 3 個架空車站。 修正早期系統的北段﹝石硤尾至觀塘﹞於 1979 年 9 月 30 日完工,並於 10 月 1 日正式通車。同年 12 月開至尖沙咀; 1980 年 2 月開至中環。 興建修正早期系統的總費用為 58 億港元,其中建築及裝備地下鐵路的工程合約費用佔 50 億港元。其餘則用作行政管理、土地和顧問費。 修正早期系統的車站建在世界人口最稠密的地區之一,車站的規模亦屬當時世界最大之列。施工中須處理的地質條件,可說是式式俱備,包括大量腐化的花崗岩、堅石以及填海土地。由於香港地下水位高,很多地盤還須採用壓縮空氣法來鑽挖隧道。 時間表
九鐵九廣鐵路﹝英段﹞ - 由計劃到建造九廣東鐵﹝簡稱東鐵﹞,前稱九廣鐵路(英段),是來往九龍至廣州鐵路的其中一部份。 1898 年中英公司與當時的清政府取得專利權,興建一條連接九龍與廣州的鐵路。經過進一步的商議,乃決定該鐵路分成中英兩段,分別由中、英兩國政府負責建設。及後,香港政府於 1905 年決定把這個計劃付諸實行。鐵路測量工作遂由一組英國工程人員負責、經研究後提出兩條可行之路線來連接九龍和邊界。其一為開闢一條鑿通筆架山長均 24 公里之隧道,沿吐露港海岸而建;另一條為沿新界西面,經青山灣,但仍須開鑿數個較短之隧道。 1906 年初,第一個提議獲接納,該線全長 35.4 公里,建築工程隨即展開。而華段由邊境深圳至廣州大沙頭之工程亦於 1907 年開始,該線全長為 143.2 公里。 英段鐵路最初採用 610 毫米之路軌,但在全線工程完成後不久便改用 1435 毫米(四呎八吋半)之標準路軌。除筆架山之隧道外,沿線尚有 4 條較小之隧道及不少橋樑與基堤。 九廣鐵路英段於 1910 年 10 月 1 日完成,開放與市民使用,建築費達 130 萬英鎊。當時由九龍總站開始,沿線只有 5 個站,包括油麻地、沙田、大埔、大埔墟旗站及粉嶺。 註:油麻地站位於旺角站現址;大埔站位於大埔滘附近;大埔墟旗站位於火車博物館現址。 時間表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