荃話題

轉載 - 龍的文化/在古代龍的形象是建築物「保護神」

上下數千年,龍已滲透了中國社會的各個方面,成為一種文化的凝聚和積澱。龍成了中國的象徵、中華民族的象徵、中國文化的象徵。對每一個炎黃子孫來說,龍的形象是一種符號、一種意緒、一種血肉相連的情感。「龍的子孫」、「龍的傳人」這些稱謂,常令我們激動、奮發、自豪。

龍既然是神物,當然也就在觀念上將龍同祥瑞聯繫到一起了。人們用龍比喻美好的事與物,龍的形象深入到社會生活的方方面面。自漢代以後,隨著龍的日趨神聖化,從宮廷到民間,服裝、首飾、用具、屋宇和其他建築物,飾有龍的圖案的就更為普遍,直到近代仍歷久不衰。現今保存的全國各地的古代建築,特別是帝王的宮殿,如北京故宮、瀋陽故宮等充分證明瞭這一點。

北京故宮九龍壁

衣 - 龍袍的功用

龍袍又稱吉服,是皇帝在一般典禮時穿用的服裝。皇帝的龍袍分禮服、吉服、常服、行服。在三大節、大祀等隆重典禮上要穿禮服,也就是朝服;出外巡幸穿行服,在宮中辦事、會客等穿常服;而用於一般的典禮,如皇帝親耕、勞師、受俘、賜宴、祝壽、公主大婚等場合則穿龍袍。

皇帝親耕屬於中祀,「季春吉亥,饗先農」,「凡饗先農,既事則耕(音同及)。耕精於每歲春三月吉亥祭先農壇之日舉行。皇帝或親耕或遣官恭代……凡親耕禮部於奏進禮節時夾片聲明,皇帝祭先農壇畢,詣具服殿更龍袍袞服,其從耕及陪祀執事各官,俱易蟒袍補服祗候……」(《欽定大清會典》,以下引文同)。又皇帝授敕印,「經略大將軍出師,設敕印案於太和殿內東楹之南,內閣學士二人奏敕印陳於案。其餘陳設位次如儀。經略大將軍暨從徵各官吉服俟丹墀之東、西面,皇帝龍袍袞(音同滾)服御太和殿。鳴鞭後,經略大將軍升自東階,立丹陛之東、北面……」勞師,「經略大將軍克捷,師旅將入城,命廷臣出郊外迎勞……禮部尚書侍郎,奏請皇帝龍袍袞服乘輿出行宮,三品以下官吉服跪送,駕將至,鳴螺,鐃歌大樂作……」

左為清高宗乾隆像,右為乾隆朝藍色江綢平金銀龍夾龍袍。

龍袍的穿戴

清代對龍袍的穿戴有嚴格規定:一般龍袍之外需套袞服,頭戴吉服冠,胸前掛朝珠,腰系吉服帶,腳蹬皂靴。我們從鹹豐四年《穿戴檔》可以窺見清代皇帝在不同場合及不同時辰所穿服裝的不同。

從正月初一至初十日皇帝的穿戴記載,我們得知:首先,三大節及大祀等重大場合要穿朝服,但在大典及祭祀過後,在卯正三刻要換下朝袍,穿龍袍。很顯然,龍袍是僅次於朝服的皇帝服裝。其次,清代祭祀分大祀、中祀和群祀,皇帝所穿龍袍,除清《會典》規定的明黃色外,一些中祀及坤寧宮還願等場合,穿藍色龍袍。由此可見,皇帝在不同的活動場所,穿用龍袍的顏色也是不同的。再有,龍袍外套龍褂或各種皮質的黃面褂、腰系三塊瓦帶或束金鑲各種寶石的線紐帶等,都與清《會典》規定有出入。在這裡我們可知,冬季龍袍外穿皮褂或龍褂,其他季節龍袍外穿袞服。「皇帝吉服帶,色用明黃,鏤金版四,方圓隨所御……」也就是四塊瓦吉服帶。但在實際使用中,三塊瓦及線帶更加常見。而龍袍的裝飾,則是隨著典禮和祭祀活動的不同,佩掛不同質地的朝珠。

清朝乾隆皇帝穿過的藍色龍袍

食 - 龍與中國飲食文化

在各種藝術作品中,在語言文字中,在各類物品上,都不乏龍的形象。在「食」的領域中更是與龍結下了不解之緣。如食品中有龍蝦、龍眼、龍荔、龍鬚菜、龍虎鬥、龍井茶、龍鬚麵等。這些食品名稱,有的是取其形似,有的則是寓意吉祥。又如在節令食俗上,早在元代已有「二月二,龍抬頭」的記載。為表達對豐收的祈望,這一天很多地方盛行吃麵食,這天做的麵條叫「龍鬚麵」,烙餅叫「龍鱗」,餃子叫「龍牙」。清代時,人們在「龍抬頭」這一天還要用白灰從門外蜿蜒撒入廚房,並繞水缸一周,名為引龍回。北京的市民要用黍面、棗糕、麥米等油煎成食品,稱為薰蟲。此外,在元宵節人們要舞龍燈,端陽節要賽龍舟,這些都屬於與龍相關的飲食文化活動。

龍鬚麵取其形似,寓意吉祥。

在人們使用的飲食器皿和一些灶具上,更是常見龍的形象。它或是寄託了人們對美好的嚮往,或是營造一種莊嚴尊貴的氣氛。這些龍的姿態各具時代特色,有的曲體盤繞,有的穿雲騰越,有的信步前行,有的蓄力待發。鬥轉星移,我們的祖先所創造的「龍」至今仍保持著旺盛的生命力,仍為廣大人民所喜愛,仍能從心底喚起民族的自尊心和自豪感。

住 - 龍與古典建築

龍為古代傳說中的罕見動物,象徵高貴、神奇、吉祥、雄偉。龍有神奇的美,因而與我國古典建築藝術結下不解之緣。在古代皇家宮殿、樓臺亭榭、玉石碑刻以及一些古建築的藻井、天花上面,用龍的形象作為圖案和雕刻是數不勝數的。天安門華表上的蟠龍、故宮保和殿後面的雲龍石階、北海的九龍壁、北京孔廟的飛龍丹陛、曲阜孔廟的雲龍石柱,以及隋代趙州橋欄板上的蟠龍石雕、北魏司馬金龍墓的蟠龍柱礎,等等,都是與龍形象有關的著名歷史古建築文物。這些龍雕,或色彩鮮豔,造型生動,或渾圓挺拔,氣勢宏偉。有的飄逸迴旋於「波濤」之上,有的飛揚馳騁於「雲海」之間。或起或伏,栩栩如生。確為祖國歷史建築文物之精品,建築藝術寶庫中的奇葩,是那些沒有留下姓名的民間藝術大師創造的藝術傑作。

天安門華表上的蟠龍。

在古代,龍的形象還是建築物的「保護神」。在我國古代建築的屋宇的屋脊兩頭,有一個仰起的龍頭,口吐出曲折的金屬舌頭,伸向天空,後根連接著一根細細的絲,直通地下。這樣奇妙的裝置,在發生雷擊的時候,電流會從龍舌沿線下行地底,起到了避雷針的作用。據考證,我國在三國和南北朝時期的建築物,就曾有這種「龍的舌頭」。那時神州大地,廟宇、古塔如林,「南朝四百八十寺,多少樓臺煙雨中」,但遭受雷擊的記載卻很少見。當然,不是神靈保佑,而是「龍的舌頭」的神奇保護作用。

中國歷史建築物的龍形避雷針。


返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