荃話題

舞獅

獅頭紮作

舞獅是神誕節慶中的助慶環節,亦是一種表演。「獅」由紙紮獅頭和布製獅身組成,傳統的獅頭主要以竹篾和紗紙紮作而成,外型分為南獅和北獅兩類,而南獅又有佛山裝、鶴山裝和佛鶴裝等樣式。製作工序包括紮作、撲紙、寫色及裝飾配置等。

獅頭紮作在香港已有悠久的歷史,村落舉辦神誕活動時,會以醒獅或其他瑞獸助慶,獅頭紮作因此應運而生。紮作獅頭分為「紮、撲、寫、裝」,即紮作、撲紙、寫色、裝飾。

獅頭的基本結構大致類同,其製作程序會因個人技藝而有所不同。

紮作獅頭要先開竹篾,竹蔑交疊之處用紗紙紮緊,再用漿糊黏實。獅頭的「囊」(即骨架結構)要以厚身和較具韌力的竹篾紮作,才容易成形,再加上膠篾(從前用藤皮)及鐵皮把舞獅時受力的部位加固。利用火燒軟竹篾至可屈曲的柔軟度,再將竹篾屈至合適的弧度,並以鐵線、膠篾及漿糊連接。幼身的薄竹篾在「囊」中間起了結構作用,紮織成獅頭的形狀。

當「囊」紮好後,就可以撲紙。將紙裁成小幅的長方形,用漿糊將它們逐層貼到「囊」上﹕第一層是紗紙,再加一層綢布或絹布,再鋪一層紗紙,以增加獅頭的硬度。撲紙時先從獅頭背部較大幅面積的位置開始,如前額、獅口頂,接著是鼻、角、眼窩等位置。待晾乾後,便可以寫色。

寫色就是為獅頭上色及畫上花紋,由師傅逐筆繪畫。傳統獅頭分為劉(備)、關(羽)、張(飛)、趙(雲)、馬(超)、黃(忠)六款,各有相應的顏色,如劉備獅是黃底(或金底)五彩花紋,關羽獅為紅底黑紋等。花紋有刀仔花、雲海花、狗牙花等。寫色後上光油。

最後裝上各種配件,如眼珠、眼瞼布、生絲球、額頂鏡片、獅耳等,最後把整個獅口紮在獅頭上,便告完成。

南獅中,「佛裝獅」獅嘴闊,頭圓,較有霸氣,與「鶴山裝」的鴨嘴獅不同,鴨嘴獅較為輕巧,而且舞法不同。其後,更有混合版的「佛鶴裝」。


放大


返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