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各地舞獅文化廣東陽江 舞獅在江城稱為舞獅子。其中「舞」字陽江話讀「懵」音,「獅子」則念「是子」,詞義一樣。這是避諱,因「獅」陽江音同「輸」,不吉利。以下陽江舞獅介紹基本均為南獅。 江城舊時大凡有喜慶必放炮竹舞獅子,尤其是春節賀歲。大年初一清晨就有獅子拜屋。世俗認為,獅子在門前張口伸舌搖頭擺腦一番,那些躲在屋角旮旯中的惡鬼邪魔就會一掃而光,因而視此有「旺屋」作用,均恭敬而莊嚴地給舞獅者奉送「紅包」。 剛建就新屋的人家,會特意邀請舞獅者進入屋中,逐層樓房舞拜。新婚夫婦想早生男孩,還會請獅子進入臥房中,讓它在自己的睡床上翻滾一番。因為陽江話中「獅子」與「是子」諧音,「獅子上床」也就暗喻「是子(男孩)上床」的好兆頭。 有錢人家和商鋪會請舞獅隊作專場表演。一般在空曠的場地上表演,圍觀者眾。舞獅通常還有各種武術表演,高潮就是「獅子」「採青」。主家在樓上用竹竿高高地挑起一個大紅包,旁邊捆著一棵青菜,舞獅隊就地搭起人梯,讓「獅子」邊舞邊沿著人梯向上爬,攀登至頂端,張口把那紅包和青菜「吃」進口中。最精彩的「採青」則是「採椰」,即是把青菜葉子換成椰子。「獅子」必須把上面懸掛的椰子打開才算。舞獅者往往要用牙齒把椰子外皮撕開,用拳把椰子擊爆,這沒兩下真功夫不行。 今天的江城的舞獅活動,已不單為 賀歲,平常商家開業慶典、搞促銷,常邀請醒獅隊助興,醒獅隊也成為廣告從業者了,技藝也比唐人白居易描寫的「金鍍眼睛銀貼耳,奮迅毛身擺雙耳」精湛得多了。 河北徐水河北省徐水縣 北里舞獅可說是歷史悠久、源源流長,素有北獅獅舞之鄉的美稱。明清時期就以花會的形勢在張家廟會逢年過節,重大事件等場合中演出。全村上至古稀老者,下到垂稚小童,人人披掛,個個練習。創造出許許多多絕活。 獅舞分為文獅和舞獅,文獅表現獅子的靜態和性格溫柔的一面,恐嚇時的怕,互相親密時的吻,期待時的盼以及搔癢,舔毛,伸腰,打滾,掏耳朵,打舒張等,形態細膩逼真,憨態可拘,真得是惟妙惟肖。 舞獅正是以技高一籌,通過獅子的出眾,致使,翻山越澗,登山直立,跳、轉、騰、撲等動作,表現獅子的動態和性格兇猛的一面,尤其是梅花莊、三獅踩球的表演,更是獨具匠心,驚險紛呈,另人嘆為觀止。 從過去到現,在每逢豐年和新年,春節都舞獅慶祝,屆時鄰村的鄉親們也成群結隊的來看舞獅子,這些獅子給人們帶來了希望,帶來了歡樂,也帶來了幸福。 武漢黃陂僵獅子是一種流行於湖北的黃陂和孝感兩地一帶元宵節的一種民俗活動,是一種舞獅的游獅活動,尤其以武漢市 黃陂區的僵獅子最為有名。 僵獅子在黃孝的各個村莊的活動都風格各異,一般都是以灣(村的組成單位)為單位,舉行獨立的游獅活動。游獅之前,數個壯年男性赤身裸背(現在提倡文明,黃陂很多灣的僵獅子都穿黃、紅馬褂)跪在「頭人」(當年玩獅子牽頭的人)家堂屋裡,頭緾紅巾,然後四周鑼鼓齊敲,鞭炮轟鳴,搞得滿屋硝煙瀰漫,持續十餘分鐘到數十分鐘不等,只見頭纏紅巾者猛然立起,不住抖動,口中念念有詞,好象自稱自已是剛下凡的某神,接連會僵下幾個「馬腳」(也有的村叫「將軍」),於是游獅活動開始。在游獅過程中,僵下的馬腳們一直跟著獅子,好似神仙,他們半赤著背,抖動著,絲毫沒有俱冷的感覺,有時停下耍幾下木棍刀劍之類,有時手捧著鞭炮炸,毫無懼色。 每年的正月十三到十六,僵獅子就開始在武漢黃陂的一帶農村活躍了,這時候城裡的很多人都會到農村去看僵獅子。僵獅子也稱「將軍獅子」(舞獅者叫「將軍」或「馬腳」),中國的其他地方的舞獅一般都是俗稱的「醒獅子」。僵獅子很特別,他們的跳躍在很多人看來彷彿是在打太極,僵獅子即「馬腳」在香熏過後,處於半清醒狀態,彷如天上神仙附身,舞獅者就變得非凡起來,很有祭祀的味道。特別是十五的夜燈最熱鬧最精彩,僵獅子不僅會爬到堆成山的桌子上,還會叼咬蠟燭,從煮開的柴油里拿取吉祥物等等;獅子還會到每家每戶去遊玩,每家的當家人都會拿出煙花和爆竹迎獅,然後旁邊有個長老說燈彩以圖吉祥,祈禱來年風調雨順,故熱鬧非凡,這在世界的其他任何地方都是絕對看不到的特有景觀,是湖北黃陂獨特的文化遺產。 湖南長沙湖南屬於我國中部地區,介於舞獅派系的南北分支處,80年代前湖南只有民間北獅表演社團,且舞法達不到北派醒獅精髓,現湖南各大高校及政府文化部門的保護性培養扶持下,舞獅文化在湖南也是突飛猛進,有國際級舞龍舞獅裁判、原中南大學體育教研部主任黃益蘇將舞龍舞獅做成一門學問,開設了專業的課程,把中國的民族傳統體育推向世界。更有著名導演周堅強組建的民間社團湘粵傳奇醒獅團,引入廣東南派醒獅技術並結合本地舞獅的技法,不但繼承了南派醒獅的高空梅花樁舞法,還新創南獅北舞、醉獅、南派威風鑼鼓等;在湖南各大媒體受到廣泛好評,並多次受政府委派參加國際文化藝術交流活動,其商業化操作不但使舞獅文化在湖南生根發芽、茁壯成長,並且是把民族傳統體育文化推向全國、推向世界。 廣西田陽田陽舞獅有著悠久的歷史,相傳早在1000多年前,在田陽這片古老的土地上就有舞獅活動。明嘉靖34年(1555年),瓦氏夫人抗倭勝利歸來,田州民眾扶老攜幼到城府外面去迎接,以舞獅助興。每到逢年過節,田陽民眾以舞獅為樂的習俗一直沿襲至今。 與其他地方民間舞獅不同的是,田陽由世家組建的舞獅隊在縣政府的重視下改為田陽舞獅藝術團,並列為事業編制單位管理。每到逢年過節,田陽舞獅藝術團深入街道、鄉村、廠礦、學校等為民眾表演,還參加各種開工竣工慶典、歌圩、文化下鄉等活動,堅持義務表演,為民眾服務。其先後參加百色地區民族民間傳統體育運動會、廣西民運會、全國少數民族傳統體育運動會等,均獲得一等獎。 田陽舞獅具有世家相傳的特性,傳統特色保持相對完整,最難能可貴的是,田陽舞獅在近代的發展中,不拘泥於單一的傳承,而是在傳統舞獅套路的基礎上進行創新,提高了技術含量,增強了觀賞性。舞獅藝術團成員每天堅持練功8個小時以上,從學馬步、練跳、踢腿、打樁、騰躍,到學習南拳、氣功,到學習舞獅的各種套路等,都進行嚴格的訓練,將武功和舞蹈融於舞獅中,力求達到完美的藝術境界。田陽舞獅在傳統舞獅騰、躍、翻、滾等套路的基礎上,通過挖掘、整理、改革和創新,創作出「雙獅戲球」、「獅子上金山」、「刀尖獅技」、「獅游梅花樁」等數十個節目。這些節目造型美觀,動作變化多樣,技藝高超。國內研究人員稱田陽舞獅具有「高、難、驚、險、奇、美」的藝術效果,田陽舞獅把中國傳統舞獅技藝推向了新的高峰。田陽壯族舞獅,有高難、驚險、奇美的特點,體現濃郁的民族特色。有史料記載以來,它已經流傳了450多年,並逐漸由建國初期以拜年、慶典、助興為主的地面舞獅發展到擁有「獅子上金山」、「獅子過天橋」、「刀尖獅技」、「高樁飛獅」、「金獅雄風」等一系列絕技的高空表演,並頻頻涉足體壇,譽滿全國及海外。 田陽壯族舞獅套路多,節目豐富,技術精湛,融武術、舞蹈、雜技於一體。它從性質上分為地獅和高空獅兩種:地面舞獅屬文派舞獅,以活潑可愛的頑皮形象為特點,主要在地面表演閃、撲、挪、騰、滾或滑稽動作逗引人們,獅子由戴著頑皮馬騮和滿臉笑容的大頭佛面具的隊員一前一後帶路引逗,在爆竹聲和鑼鼓打擊樂的配合下表演,一般用於節日慶祝、拜年、祝賀、集會、婚慶、參軍等活動中;高空舞獅屬武派舞獅,主要特點是把武術、雜技、舞蹈動作融進舞獅中,以高台表演為主,一般由一名手持獅珠的引獅者帶路、逗引獅子表演各種扣人心弦的造型動作,可攀上20多張高凳疊起的金山上施展雄姿,可在半空高懸的鋼索繩子上翻滾跳躍如履平地,可在刀尖上表演頂肚鏇轉等。 關於壯族舞獅還有著這樣的傳說:相傳遠古時候,人們生活在丘陵和深山密林地帶,野獸出沒,壯族先民們常受其騷擾,農作物被破壞。為了趕走野獸,確保人畜安全、糧食豐收,壯族先民們想出了「以獸趕獸」的辦法,仿製獸中之王獅子,鳴鑼擂鼓,舞動獅子,夜間還燃起火把,以驅趕群獸。獅子於是成為了壯族先民眼中的功臣和吉祥象徵,逢年過節都舞起獅子慶賀祝願。 廣東遂溪說到醒獅文化,我們不得不提被譽評為「中國醒獅之鄉」的廣東遂溪縣。 遂溪縣隸屬於廣東湛江市,位於位於廣東省西南部的雷州半島上,西臨北部灣,東臨湛江港灣。遂溪縣民間醒獅表演活動源遠流長,歷史悠久,早從明、清開始,就形成了舞獅習俗,並經歷了起源於民間而生、植根於民間而榮、傳承於現代而興的發展過程。2003年12月遂溪縣被中國民間文藝協會命名為中國醒獅之鄉。 遂溪醒獅不僅繼承南獅風格特點,同時還融合了武術、舞蹈、音樂、雜技、美術、文學於一體,是優秀的傳統藝術文化。遂溪醒獅表演風格有單獅、雙獅、多獅,有地獅、高樁獅(梅花樁舞獅)等。表演套路也十分的豐富,技藝高超,動作驚險,形神兼備。不僅能體現獅子的霸氣、威武、勇猛狂傲的性格,同時也能把醒獅的神韻、氣質藝術化地展現出來,是湛江地區最具獨特風格的醒獅表演。特別遂溪醒獅中的高樁獅表演更是以其獨特的「新、高、難、險」的特技被載入上海健力士世界紀錄。多支遂溪醒獅團也在全國舞獅大賽上獲得各項獎項榮譽。 近年來,遂溪醒獅得到了極大的發展,目前該縣境內擁有的醒獅圖(舞獅團)已接近300個,包括有男子醒獅隊、女子舞獅隊在內的表演人員達一萬多人,是實實在在的「中國醒獅之鄉」。 強大的舞獅人口也造就了遂溪醒獅獨特魅力的醒獅文化,「遂溪醒獅藝術節」就是其中的精髓,每年的遂溪醒獅藝術節都能吸引全球各地的遊客來觀看。 此外,遂溪醒獅還於2006年6月2日入選首批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成為了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在2008年北京奧運會上,遂溪醒獅還代表中國傳統文化表演並作為特約嘉賓出席了開模式並進行了表演。目前,遂溪醒獅每年還代表中國出訪世界各國,備受世人尊重與好評。 臺灣獅臺灣閩南文化的傳統舞獅又稱為「福建獅」,閩南語稱為「弄獅」。由於獅頭製作像籠,故又稱為「蘢獅」、「雞籠獅」或「篩子獅」,與廣東醒獅不同,臺灣獅頭不能眨眼,亦不可開口,故又有「合口獅」、「閉口獅」的叫法,以跟醒獅區別。 臺灣獅頭用竹木編制,額上畫有「王」字。臺灣獅有種特殊舞獅表演——「殺獅/刣獅」,表演殺獅的獅子為綠色,由一位舞者拿著關刀揮舞與一頭獅子一同演出。 客家獅客家文化的傳統舞獅技藝,在臺灣客家文化慶典時表演,祈求國泰民安,風調雨順。獅頭製作成正方形,故又有人稱為「盒仔獅」或稱「客仔獅」。獅頭可開口,額上畫有「王」字,額後畫有八卦圖案,表演時會有兩位舞者扮作財神(大面)與吉祥猴(小面)在傍陪襯。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