建設緣起興建連接香港及珠海大橋的計劃構想,最早期在1983年由香港合和集團主席胡應湘及珠海市提出,當時稱為「伶仃洋大橋」,由香港新界屯門爛角咀起始,經過內伶仃島及淇澳島,到達珠海市金鼎,當時珠海亦已在境內興建了大橋的一部份,即現今於珠海北端的「淇澳大橋」。 1997年,香港青嶼幹線通車,胡應湘提出香港應該善用青馬大橋等新落成的基建,把大橋的香港起點改為大嶼山,把「伶仃洋大橋」計劃擱置。香港特區政府當年亦都認為,為了振興香港經濟,尋找新的經濟增長點,有必要盡快建設連接香港、澳門和珠海的跨海陸路通道,以充分發揮三地的優勢,並做到互惠互利。 2002年香港向中央政府提出了修建「港珠澳大橋」的建議。2003年7月,內地與香港共同委託研究機構完成了《香港與珠江西岸交通聯繫研究》,8月由國務院批准開展了港珠澳大橋項目前期工作,並由粵港澳三方組成「港珠澳大橋前期工作協調小組」。在港珠澳大橋的構想過程,在澳門(單Y方案)和深圳市(雙Y方案)作出選擇,最後在2005年選擇了單Y方案。 港珠澳大橋的前期工作協調小組辦公室,當時接獲3個聯營的投標書,合共15家公司參與競投。最後經專家評選,選定了「中交公路規劃設計院有限公司聯營」為第一中標候選人。這個團隊過去曾參與杭州灣跨海大橋、香港昂船洲大橋、深圳灣公路大橋等設計工作。 [3c.jpg] 2006年12月,經國務院批准,成立了由國家發改委牽頭的「港珠澳大橋專責小組」,負責項目前期工作中重大問題的協調。 粵港澳政府經過多年協商,在2007年2月達成協議,各地政府部門設置自己的入境口岸,即「三地三檢」政策;由於採用「三地三檢」而非「一地三檢」,毋須興建原來計劃面積達2.62平方公里的人工島,所以工程總預算可大幅度地省減。 2009年3月13日,粵港澳三地政府比較原定計劃提早兩個星期於珠海簽訂大橋主體工程初步設計合約。10月28日,國務院(中央人民政府)通過港珠澳大橋的可行性報告。12月15日,珠澳口岸人工島填海工程開工儀式,在珠海情侶南路東延長線一段舉行,時任國務院副總理李克強出席並主持儀式。 中央政府在多年來的高度關注和支持,以及「專責小組」和「前期工作協調小組」的推動下,粵港澳三地協作配合,確定了大橋兩端的登陸點、跨珠江的主要線位和技術方案、口岸設立模式和大橋融資方案等重要的前期工作,使往後工程能夠順利開展。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