荃話題

金庸:筆生傳奇

創辦《明報》

查良鏞來到香港定居,其時為1950年代末,香港充斥難民、小市民、移民和殖民者,建立起香港獨特、紛雜的市民文化,武俠小說亦在此時滿足民眾需求,金庸開始在報章連載武俠小說。後來於1959年,他索性與同學沈寶新,出資10萬元創辦《明報》,每日出版,當時查良庸希望把《明報》成為一份走偏鋒的「小報」,主打連載小說及趣味資訊,吸引小市民讀者的興趣。當時沈寶新負責營業部分、查良鏞負責編務,並由潘粵明作為他們的助手。

然而,《明報》辦報初期不算順遂,第一年虧空嚴重,銷量只有一千份左右,收入拮据。然而,查良庸以「金庸」筆名撰寫的武俠小說,早在其他報章有連載,累積了知名度,吸引讀者留意查良庸一手創辦的《明報》以及它的連載小說,而且沈寶新的經營手法,廣告業務亦上了軌道,狀況開始改善。

而1960年代,因為中國內地的政治局勢,例如1962年的「難民潮」,查良鏞在《明報》撰寫不少相關的社論,而且並受到注目,為報章確立了新的方向和定位,由以往側重小說、煽情新聞和馬經針對「小市民」口味,提升到讀書人、知識分子接受的報章,銷量亦節節上升;1963年《明報》每日銷量更達至5萬份,走出了財政困境。《明報》亦每天報導內地資訊,讓香港人對神州多作了解,成為報導中國消息的權威。而在1966年和1968年,查良鏞及團隊分別創辦《明報月刊》及《明報周刊》,前者集中討論政經社會,後者主打娛樂新聞及生活消閒,受到讀者好評。

《明報》及相關媒體的好評一直持續,見證著香港的社會變化,又以獨立的評論獲得口碑,尤其受知識分子愛戴,銷量亦有上升,媒體規模亦愈來愈大。1980年代末還成立了「明報出版社」及「明窗出版社」,1991年還注冊成立「明報企業有限公司」,同年在聯交所上市,1991年集團的盈利高達1億元。查良鏞在1991年《資本》雜誌「90年代香港華人億萬富豪榜」的64位。

1992年,查良鏞把《明報》控股權售予商人于品海,1993年于品海取代查良鏞出任明報企業有限公司董事局主席,1994年查良鏞亦卸任集團名譽主席一職,全身而退。現時《明報》由馬來西亞商人張曉卿「世界華文媒體」所擁有。有人說,查良鏞主政的《明報》,堅持踏實、持平,客觀和忠實,使報章擁有口碑和影響力。而且《明報》亦孕育了香港傳媒界的中堅分子,包括王世瑜、胡菊人、林行止、董橋、陶傑、亦舒和李純恩等。


返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