荃話題

金庸:筆生傳奇

影響

金庸撰寫的武俠小說,小說的精緻帶來了影響力,得到流行文化的推動,瘋靡全球華文讀者,以至吸引世界的學者和讀者關注,使金庸成為二十世紀注目的華人作家,以下概述金庸小說給後人的影響。

學術及文學地位

金庸小說雅俗共賞,含有豐富的文學內涵和欣賞價值,1980年代,倪匡執筆的《我看金庸小說》為中國第一部有系統研究金庸小說的專書,並把之提升為「金學研究」的專門研究。自此,兩岸三地有關金庸作品的研究專書陸續面世,不少學者和作家的評論,為讀者提供多種角度欣賞金庸小說。

另外,在1990年代,當內地正式出版《金庸作品集》簡體字版,金庸的作品在內地掀起一股熱潮,在北京師範大學《20世紀中國文學大師文庫》,把金庸列為小說藝術大師的第四位,僅次於魯迅、沈從文、巴金之後,在華文作家的地位首屈一指,不少學者、學生都以金庸小說作為研究題目。1994年金庸更獲頒北京大學名譽教授,相關的榮譽亦愈來愈多。

金庸小說亦影響海外學術及文學界,首先是小說已被翻譯成多國語言,像英文、法文、韓文、日文、越南文、泰文、緬甸文、馬來文及印尼文等,引起海外讀者興趣。在1998年5月在美國科羅拉多大學舉行了「金庸小說與20世紀中國文學國際研討會」,為首個金庸小說的國際學術研討會,來自兩岸三地,以及英、美、加、日的學者聚首一堂,進行論文發表及對話。金庸小說的國際研討會及相關的專著亦隨著時日逐漸增加。國際的高等學府,如牛津大學和劍橋大學,亦分別授予金庸榮譽院士及榮譽博士學位。金庸亦獲得大英帝國官佐勳章勛銜、特區政府大紫荊勳章、法國政府榮譽軍團騎士勳銜,以及法國文化部法國藝術及文學司令勳銜。2003年,國際天文學會更將一顆由北京天文台發現的編號10930 的小行星命名為「金庸」。

大眾文化傳播

電影改編:

金庸小說作品中最早改編為電影是1958年胡鵬的黑白粵語片《射鵰英雄傳》的上、下集,由於上映後反應不俗,從此打開了改編金庸小說拍成電影的先河。由於1960年代後期,正值國語武俠片熱潮,像梁羽生、古龍的武俠小說已經被改編成電影;這為及後金庸小說作品的改編風氣作好了準備。著名導演張徹亦在1970-80年代拍攝了三集《射鵰英雄傳》、《俠客行》、《飛狐外傳》、《碧血劍》和《神雕俠侶》。而許鞍華導演在80年代亦改編《書劍恩仇錄》及《香香公主》拍成電影。90年代起亦有不少關於改編金庸武俠小說的電影,包括胡金銓和徐克的《笑傲江湖》,以及王家衛改編《射雕英雄傳》的《東邪西毒》等,都受到甚多的關注。然而,金庸小說不易改編,小說描寫的時間跨度和場景宏大,加上內涵不少象徵寓言亦令改編也甚有難度,以致改編的電影佳作並不多。

電視劇改編:

金庸小說改編的電視劇,在香港最早為1976年佳藝電視的《射鵰英雄傳》,70年代武俠小說電視劇蓬勃,無線電視和佳藝電視拍攝了不少金庸小說的劇集,《神鵰俠侶》、《書劍恩仇錄》、《鹿鼎記》和《倚天屠龍記》等,都是經典和受歡迎的作品。直至1980年代,台灣電視台亦加入拍攝金庸武俠電視劇的行列,1984年台灣中視拍攝《神鵰俠侶》和《鹿鼎記》等。90年代中國內地的電視台亦加入拍攝金庸武俠電視劇。直至今天,金庸的武俠小說改編的電視劇集,依然受到觀眾歡迎,部分小說作品於不同年代、不同地域出現的各種版本,在視覺元素和劇本上精益求精,選角亦著重新鮮感,令觀眾有不一樣的感覺。

動畫、漫畫及遊戲改編:

金庸小說最早的漫畫是由香港漫畫家李志清為金庸日版小說作出的水墨插圖,由於大受讀者歡迎,於是李氏遂繪畫漫畫《射鵰英雄傳》,呈現小說原味。另外,台灣、香港的著名漫畫家,包括林政德、黃玉郎、馬榮成等,也曾把金庸小說繪成漫畫。至於動畫方面,2001年日本Nippon Animation 拍攝了動畫版《神鵰俠侶》,香港亦曾播放粵語配音版,相當有新鮮感。另外,金庸武俠小說亦被改編成電玩遊戲,首個遊戲出品就是1993年的《射鵰英雄傳》,至今仍有不少衍生的遊戲,受到玩家愛戴。


返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