荃話題

朱銘

作品導賞 (2)

太極系列
年代:1997
材質:銅

這個兩件一組的作品來自於太極拳的「對招」動作,是朱銘《太極系列》相當經典的作品。藝術家從打太極拳轉向研究的藝術語彙,深入研究拳法中東方文化蘊含的人與宇宙萬物運行的精神。在這件作品中,我們可以看到對招中的一退一進,在互相牽制中,藝術家以巧妙的刀法將雕塑造形和量體的虛實,融合西方現代造形技法表現出太極的精神力量。而這種由單件作品轉向複數作品的形態,也開啟了朱銘創作的更多可能性。

太極系列-飛撲
年代:1988
材質:銅

1983年五行雕塑小集在北美館的展覽,〈太極系列—飛撲〉就是朱銘展出的作品之一,但當時是以保麗龍材質直接展出,懸掛在北美館的大廳。1980年代朱銘為了大型雕塑以及戶外環境的因素,選擇了保麗龍做為雕刻媒材,再進行翻鑄成銅後展示。作品中兩人一人飛騰而上,以迴旋側踢攻擊對手,另一人則以手抵擋,右腳蓄勢待發準備踢出,左腳則順勢成為整個作品的支架。造形上,藝術家誇大了兩人四肢的長度,讓手與腳彼此交錯,並在表面上切出小的弧面,以減輕長條形的呆板。整件作品以不平衡的懸空氣勢營造出對打時的激烈感。

人間系列-三軍(陸軍)
年代:2005
材質:銅

《人間系列—三軍》作為朱銘的創作主題,體現的是一個龐大的理念,蘊含了藝術家對於雕塑、裝置和行為三種藝術形式結合的可能考量。這個系列包含了抗戰英雄以及陸、海、空三軍共四種主題,整體創作歷時四年,作品總數高達三百餘件,是美術館中分佈區域最廣,數量也最多的一個系列性作品。陸軍作為此系列的一個主題單元,除了透過規矩的列隊體現出軍人嚴謹的紀律,也在行列四周,配置了寫實的槍械和軍車等裝置。然而在個別人物造形上,朱銘延續一貫大塊面切割保麗龍翻銅的手法,除了省略面部細節的刻劃,也以象徵性的方式點畫軍人的位階徽章,在主題與造形表現之間,以自我的方式重新詮釋陸軍軍隊的形象。

人間系列─這一桌
年代:2002
材質:銅

朱銘的《人間系列》透過人與人,以及人與周遭之間的關係,呈現藝術家對日常生活細節的觀察與體悟。本件作品呈現圍坐在桌子周邊的六個人物,每個人坐姿各異,有的端坐,有的隨興後躺伸腿,透過不同姿態的安排,在整體結構上彼此相呼應,也讓圍繞在桌子四周的人們產生互動性。人物形體雖以簡化的方式表現,不過可以看到藝術家對於關鍵細節的掌握。透過不同的服飾及配件,除了區分出不同的年紀及角色,也增加視覺上的豐富度。

人間系列─第三代
年代:2006
材質:銅

創作於2006年的〈人間系列—第三代〉,是藝術家以自身的角色與情感出發,描繪子孫輩嬉戲的群像。此作以生動的形象表現走在平衡木上的人物,三男一女向前邁出的同時,張開雙手以保持平衡。藝術家以俐落的塊面切割處理人體造形,並分別在人物身上點繪出裝飾細節。整體架構因為四人之間的身高差距而形成一個弧度。作品名稱〈人間系列—第三代〉,指的是朱銘的孫子,除了展現長輩的關愛與期待之外,歡樂嬉戲的身影裡,也有同心一致的意義。

人間系列-三軍(抗戰英雄)
年代:2002
材質:銅

《人間系列—三軍》以群像的方式,刻劃著無名英雄。在雕刻方法上,朱銘延續著一貫俐落的刀法,以大塊面刻出人物軀體,簡潔明快的形象,沒有過多細節的修飾,也沒有顯著的面部特徵,只以掛著名字的牌子、配件或紅十字符號標示出不同的身份。這群穿著草鞋、扛著大刀、揹著槍桿或國旗的抗戰英雄,承載著一個時代的記憶,隨觀者在美術館一路蔓延,貼合地理環境,傳達出部隊長途跋涉的情景。

石雕修復保存教育區
年代:1994-1996
材質:石

石雕修復保存教育區主要展示朱銘先生自1994到1996年間,創作的人間系列石雕作品。朱銘先生石雕創作的理念與原則,是盡量保持石材的外型,並根據其外型賦予適合的形象,再逐步進行局部雕鑿。

石雕的材質為砂岩,長年處於自然環境的情況下,易受人為、氣候與其他化學、物理風化影響,導致劣化與剝落的情形。朱銘先生認為戶外石雕隨著時間的洗禮,出現植物生長或是風化的現象,就像人的生老病死一樣,都屬自然,無需在意。美術館一方面尊重藝術家的理念,一方面基於維護藝術品,提供最佳欣賞環境的立場,仍然致力於本區作品完整修復與保存的工作。

莫那魯道
年代:1987
材質:銅

本件作品創作於1987年,左邊嚴肅沉思者為莫那魯道(1880-1930),右邊舉起手臂者則為比荷沙波(1910-1930),兩人「霧社事件」的關鍵人物。1930年的霧社事件,是日治時期臺灣原住民以賽德克族頭目莫那魯道為首的抗日行動。在正式創作「莫那魯道」之前,為求確實刻劃其容貌神韻,朱銘曾根據其相片作過研究。最後,藝術家選擇以一靜一動的方式刻劃兩人,反映出莫那魯道和好友比荷沙波的神態性格。

人間系列
年代:1987
材質:銅

1987年朱銘創作一組以運動為主題的《人間系列》,這批作品使用綁海綿翻銅的方式,利用海綿的可塑性,表現出田徑比賽中的跳高、跨欄、韻律體操等項目。這件作品表現一名跨欄運動中的人物,朱銘十分生動地捕捉到選手跨欄的瞬間,可見衝刺中的人物壓低身體,前腿筆直跨開越過跨欄,後腿略彎抬高,在最小距離上跨過欄杆以追求速度的樣貌。運動系列的人體表現充滿爆發力,1987年的首次展覽便於臺北市立美術館,隨著朱銘成立朱銘美術館,這批作品也可以在美術館的運動廣場上看到。

人間系列-降落傘
年代:1988
材質:銅、不銹鋼

此組以降落傘為主題的《人間系列》作品,曾在1991年受邀於法國登克爾克現代美術館展出,並在1987年於台北市立美術館預展。不同於以往的《人間系列》,這一系列展現運動員姿態的作品幾乎都以等身尺寸呈現,並運用麻繩綑綁海綿塑型再加以翻銅的方式製作。在前述兩處展出時,藝術家是以彩色壓克力呈現降落傘面,而現典藏在朱銘美術館的這組作品,因考慮到戶外陳列的氣候環境,藝術家改用不銹鋼和銅片來製作傘面,並利用兩種金屬材質不同的反光特性,創造視覺上的層次變化。

人間系列-三軍(空軍)
尺寸:90×74×178 cm
年代:2005
材質:銅

三軍作品是描述現代陸海空三軍及抗日部隊為題的雕塑作品,為人間系列創作中延續發揮的題材,持續朱銘對人間市井小民的觀察與自我生命歷練的反芻。朱銘曾表示,三軍的創作來自當兵年代累積的記憶和閱讀大刀部隊資料之認識,大刀部隊是抗日時期的英雄,而三軍人員平時肩負起捍衛人民生命財產之重責,對於他們的付出深感認同,創三軍表達肯定與崇景之意,並以此實踐雕刻藝術、裝置藝術、行動藝術結合為一的三合一藝術理念。

作品刻畫凱旋歸來的飛官,著橘色飛行裝,背著飛行配備,眼神向前眺望,踏出步伐,舉手投足之間精神飽滿、威風凜凜,展現蘊藏於胸的沈穩與智慧。

關公
尺寸:31×30×73 cm
年代:1970
材質:木、龍眼

本作人物的身材採用民間神像的型制,關公呈站姿,左手後背握住關刀,右手自然垂擺,眉頭深鎖,眼光直視前方,給人威嚴的印象;頭戴高冠,身上的衣物從裡面的戰甲到披肩以層疊的方式刻畫,外面加上各種裝飾圖案,呼應傳統雕刻神像形制。然而,人物衣紋並非遵循細膩的傳統木雕技法,反而改用躍動的小塊面組構,和台座一氣呵成,也顯示藝術家於1970 年代以新創作理念詮釋傳統造型的意趣。

太極系列─太極拱門
尺寸:1520×620×590 cm
年代:2001
材質:銅

朱銘認為《太極系列─拱門》還有可以表現的藝術語彙,所以再創作了20 件新作品作為《太極系列》的完結,並挑選最喜愛的一件作品,放大翻鑄作為送給朱銘美術館二週年的生日禮物,安置在美術館的太極廣場,和周圍的自然環境融為一體。這件作品己不存在人物形態,完全由抽象的量塊表現太極對招中「氣」的流動,在跨距極大的兩側要能夠藉由簡潔的線條和造型弧度表現出流暢的動態感,藝術家對太極的概念必須能夠有深入的體會,才能將東方的精神以現代雕刻的造型語彙精確的表現。

太極系列-單鞭下勢
尺寸:467×188×267 cm
年代:1986
材質:銅

〈單鞭下勢〉是《太極系列》最著名的作品之一,早期是以木雕呈現,這件作品以保利龍翻銅而成。就形式表現而言,人物軀體力求簡化,手足與軀幹能見到藝術家快刀削過的痕跡。人物右腳屈曲,左腳伸前下壓,雙足開展,整體重心下沈;同時,右手朝上舉起,左手微微朝軀幹擺去,將雕塑整體造型一併朝上抬昇,帶有蓄力動起的力量,展現出《太極》恢弘穩重卻又流動自如的氣勢。

人間系列—科學家指南車
尺寸:890×430×445cm
年代:2009
材質:銅

科學家作品的創作想法源自中國偉大科學成就—造紙、活字印刷、火藥、定位系統(指南車),並延伸至西方重要科學家牛頓、富蘭克林、愛因斯坦、法拉第、愛迪生、居禮夫人,及台灣知名科學家李遠哲,此主題系列延續著朱銘描繪人間百態的創作思維,為其階段性雕塑主題探尋以及新造型開發的具體展現。

中國傳說指南車為黃帝所發明,此作品中間頭戴冕冠者為黃帝,隨從侍僕於其後方,錦旗飄 揚,瀰漫著戰爭欲起之緊張情勢。黃帝站立在雙輪戰車內驅策馭車,手上操控的韁繩與三匹 騰空長嘶的駿馬,構成一股往前奔騰的姿態。不論車子往哪個方向行進,車廂中間立於黃帝 前方長軸頂端的人形,永遠指向同一個方向,用以辨認方位,不會迷失,此為指南車構造精 神所在,象徵著中國定位系統發明的特殊性。

作品造型方面,延續以往利用大塊面立塊結構抽象表現出人物造型的創作手法,簡潔中帶出大氣闊人物姿態,在豐富立體結構裡更顯雕塑塊體節奏美感。外觀以白彩表現,局部簡要妝點黑色的點與線條,在最單純的色彩語言裡傳達人物姿態的靜謐偉大。

玩沙的女孩
尺寸:36×26×41 cm
年代:1961
材質:木

〈玩沙的女孩〉是朱銘早期以現實生活為題材而創作的作品,代表其獨自摸索藝術之路的心得,更是他1976年跟楊英風拜師學藝時,帶去請老師過目的代表作。本作刻劃朱銘新婚妻子蹲在通霄海灘上玩沙的情景,藝術家以細膩的表面處理表現新婚妻子的面容,女子微垂的臉龐透露著一股羞澀,從髮絲到裙襬在在流洩柔和的線條。然而,藝術家同時卻也不拘泥於細節,展現出有別於民間工藝的藝術風貌。

同心協力
尺寸:330×83×124 cm
年代:1996
材質:木

1976 年朱銘在國立歷史博物館的個展引起轟動,其中作品〈同心協力〉被標舉為當時臺灣鄉土文化運動的代表,被認為足以顯示臺灣社會勤勉不懈的精神。此件作品為朱銘根據原作重新雕刻之作,藝術家保留整塊原木傾斜的走勢,其上水牛低著頭奮力前行,牛車旁的農夫彎腰推動,同心協力要打破困境。牛車所載運的大量木頭不僅提示整個場景的行進方向,也強調逆坡向上的艱辛與堅持不屈。

人間系列-排隊
年代:2002
材質:銅

1999年開館的朱銘美術館,收藏著藝術家畢生的心血,而在園區的各個角落,可以看到藝術家以環境為考量,並以遊客為題材,製作的等身高雕像。其中設置在本館門口前,由十個人物組成的〈人間系列—排隊〉,是園區內唯一一組可觸碰的作品。行列中的人物除了有鮮豔的服裝顏色,身上的配件也是重點。藝術家透過人物拿傘、講手機或背背包等不同姿態,在排列的隊伍中營造出前後交錯、疏密不一的層次感。而設置的環境,也使得同要踏進美術館門口的遊客產生共鳴的親切感。

朱銘美術館總覽

座落於山林間的朱銘美術館,完整典藏了創辦人朱銘畢生的創作及其對藝術的執著。朱銘當初在金山買地,純粹只是為了解決大型作品存放的問題。但隨著創作作品數量的增加,地一塊一塊地買,卻也意外地發現矗立於綠地中的雕塑別具韻味,於是引發他打造一座美術館的決心。他以創作的心態來打造這座美術館,全館無論是景觀、植栽、建築等規劃,完全都出自於他的精心設計,歷經十二年的努力,終於在1999 年9月19日,正式與觀眾見面。

全館開放給觀眾參觀的空間為八甲,大約相當於24,000坪,依據不同的地形地貌,目前規劃為:第一展覽室、運動廣場、藝術表演區、朱雋區、兒童藝術中心、太極廣場、人間廣場、美術館本館、慈母碑、藝術交流區、科學園區、藝術長廊、太極匯等多個區域。美術館開放式的戶外展示空間,除了能讓觀眾近距離地欣賞雕塑作品外,更能讓觀眾在輕鬆的氣氛中,進行一場與環境、作品之間的對話。

Insert jm_art_26


返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