荃話題- 香港水塘

荃話題

香港水塘

法定古蹟

6個戰前水塘,包括薄扶林水塘、大潭水塘群、黃泥涌水塘、九龍水塘、香港仔水塘和城門(銀禧)水塘之內共41項水務設施構築物根據《古物及古蹟條例》列為法定古蹟。

這6個水塘見證着香港食水供應的發展歷史。在一八六○年代以前,香港的食水主要依靠水井和溪流等原始水源。自十九世紀中葉開始,香港人口不斷增加,城市面積也隨之不斷擴展,社會面對急需為市民提供穩定食水資源的沉重壓力,結果促使政府興建水塘。

薄扶林水塘、大潭水塘群和黃泥涌水塘是本港最早的3項水務工程,深具開創意義,在早年的城市建設過程中,這些水塘的興建對香港的社會發展相當重要。

直至二十世紀初期,政府決定發展九龍半島,因而興建更多儲水量更大的水塘,以及開展一項技術複雜的跨海水務設施基建工程,令城市發展的範圍能夠延伸至更遠的地區。九龍水塘是首個於九龍半島興建的水塘,於一九一○年投入運作。直至城門(銀禧)水塘於一九三七年落成後,本港食水供應的增加速度開始趕上人口增長的速度,社會對食水的基本需要能夠獲得滿足,市區的整個供水網絡至此基本完成。時至今日,上述水塘仍大體上保持完整無缺。黃泥涌水塘完成歷史使命後,於一九八六年經活化利用改建為划艇公園。其餘五個水塘則仍然繼續運作。

港督羅便臣爵士(Sir Hercules Robinson)於一八五九至一八六五年在任期間,政府首次提出供水計劃。本港第一個水塘在薄扶林興建,於一八六三年落成。其後數十年,市民對食水的需求不斷增加,為應付所需,政府於一八八三至一九一七年期間,進行大潭計劃和大潭篤計劃,建造了多個遠較薄扶林水塘為大的水塘,以及一些更為複雜的供水系統。在該兩項計劃下,多個水塘相繼落成,包括大潭上水塘(一八八八年)、大潭副水塘(一九○四年)、大潭中水塘(一九○七年)和大潭篤水塘(一九一七年)(現統稱大潭水塘群)。隨着供水系統得到改善,都市的發展逐漸從中西區擴展至港島東部,擴大了香港的市區面積。

黃泥涌水塘是本港現存第三個最古老的水務建築。水塘於一八九九年落成後, 成為大潭水塘群以外的輔助水源,進一步增加了港島的儲水設施。

九龍水塘是本港的第四個水塘,於一九○一至一九一○年間興建,是因應九龍半島人口不斷增加而首個在九龍興建的水塘。

城門(銀禧)水塘的建造工程始於一九二三年,耗時14年完成。這項工程規模龐大,水塘除了為九龍半島供水,滿足九龍居民的食水需要外,也通過跨海水管把食水輸往人口密集的香港島,幫助紓緩港島所面對的食水需求壓力。城門(銀禧)水塘因此是戰前最大和最主要的水塘,同時為九龍和港島供應食水。

香港仔水塘由上水塘(一九三一年)和下水塘(一九三二年)組成,是為了在薄扶林水塘以外增加儲水量以解決港島西區食水短缺的問題而興建。這是繼薄扶林水塘、大潭水塘群和黃泥涌水塘後,最後一個在港島興建的水塘。

41 項水務法定古蹟包括:

  1. 寶雲輸水道 (21 孔拱券段)
  2. 薄扶林水塘前看守員房舍
  3. 薄扶林水塘量水站
  4. 薄扶林水塘石橋
  5. 薄扶林水塘石橋
  6. 薄扶林水塘石橋
  7. 薄扶林水塘石橋
  8. 黃泥涌水塘水壩
  9. 黃泥涌水塘水掣房
  10. 黃泥涌水塘導流壩
  11. 九龍水塘主壩
  12. 九龍水塘主壩水掣房
  13. 九龍水塘溢洪壩
  14. 九龍水塘溢洪壩記錄儀器房
  15. 九龍水塘記錄儀器房
  16. 城門水塘紀念碑
  17. 香港仔上水塘拱橋
  18. 香港仔上水塘水壩
  19. 香港仔上水塘水掣房
  20. 香港仔下水塘水壩
  21. 大潭上水塘石橋
  22. 大潭上水塘石砌輸水道
  23. 大潭上水塘水壩
  24. 大潭上水塘水掣房
  25. 大潭上水塘記錄儀器房及隧道進水口
  26. 大潭副水塘水掣房
  27. 大潭副水塘水壩
  28. 大潭篤水塘石橋
  29. 大潭中水塘水壩
  30. 大潭中水塘水掣房
  31. 大潭篤水塘石橋
  32. 大潭篤水塘石橋
  33. 大潭篤水塘石橋
  34. 大潭篤水塘水壩
  35. 大潭篤水塘水掣房
  36. 大潭篤水塘紀念碑
  37. 大潭篤原水抽水站二號員工宿舍
  38. 大潭篤原水抽水站員工宿舍
  39. 大潭篤原水抽水站煙囱
  40. 大潭篤原水抽水站高級員工宿舍
  41. 大潭篤原水抽水站

返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