荃話題

香港醫療系統

架構

香港醫療保障制度基本上沿襲了英國的全民健康服務制度,由政府直接主辦一體化的醫療健康護理服務,為市民提供高質量、全方位的醫療健康服務。市民也可以自行購買商業健康保險,享受商業健康保險有關待遇。由於香港公立醫院提供的服務質量高、收費低,市民一般都選擇公立醫院提供住院和專科門診服務。在目前的醫療保障制度下,香港的私立醫院和商業健康保險的還沒有充分發展。

由於受亞洲金融危機和經濟調整影響,香港經濟發展趨緩,對醫療保障制度産生了深刻的影響。

一、香港現行的醫療保障制度的主要政策

(—)保障對象

香港醫療保障制度覆蓋所有持有香港身份證的市民。確定這樣的覆蓋範圍,是因為香港醫療保障制度的出發點是面向全體市民提供整體醫療體系,保證沒有任何市民會因為經濟能力不足而無法獲得應有的醫療服務。

(二)籌資方式

香港公立醫院的經費主要來源於稅收,由政府通過財政預算提供。政府採取預算撥款的形式給公立醫療機構提供經費。醫生和有關人員均享受公務員待遇,接受政府統一規定的工資待遇;所有香港市民看病只需交付少量的費用。

(三)管理體制

香港公立醫院由醫院管理局(HOSPITALAUTHORITY,簡稱HA)管理,目前,HA轄下有超過40間的公立醫院、50間專科診所和15間普通科診所。另有在基層的65家公立的普通科

診所由衛生署管理。

(四)個人付費

香港市民去公立醫院和診所看病只需支付少許費用。公立醫院和診所的收費標準是,普通病房每日收費68元(2002年11月29日上調為100元),一切膳食、住院、化驗、藥物及手術費用均包括在內。公立普通科門診診所每次診症收費37元,專科診所每次診症收費44元。香港的公立醫院和診所收費水平遠低於成本,據測算,公立醫院普通病房的成本是每天3100元,而收費標準連零頭都不到。

另外,經濟困難的市民還可以申請看病時減收或豁免個人支付的這部分費用。而政府則要對申請者進行家計調查 (調查內容主要包括家庭儲蓄、個人工作、勞動能力、年齡等), 以確定申請者是否可以減收或豁免看病時的個人支付費用。

(五)服務的提供

除公立醫院外,香港也有私人診所和醫院,這些私人診所和醫院採取市場化運作,依據醫療服務成本自主確定價格。由於香港公立醫院提供的住院和專科門診服務質量高、收費低,目前,全港94%的醫院服務是由公立醫院提供的,另外6%由私人醫院提供。普通科門診則主要由私營的普遍科醫生提供,主要原因有:一是病人向私營的診所看病,可以自主選擇醫生,診療時間也更有彈性(公立診所等待期長); 二是私營的普通科醫生每次診症收費約 150元,大部分市民都能負擔得起,並認為“物有所值”。

(六)藥品管理

在目前的醫療體制下,香港衛生署負責全港藥物的登記和註冊、社區藥房和本地藥廠的監管及有關藥劑法規的執行。各醫院、診所的藥劑管理則根據管理機構或性質的不同分為三個體系:HA負責統籌公立醫院及其門診的藥劑服務;衛生署則負責維持普通科門診的藥劑服務;私立醫院和私人醫生的藥劑管理由他們自行負責。

HA管理的公立醫院的藥品支出佔全港藥品支出的大部分, 因此,香港藥品管理的關鍵在於HA所負責的藥品管理。HA總部的總藥劑師辦事處(總藥辦)是負責公立醫院藥品管理的具體執行單位。HA對藥品管理主要通過建立“兩個委員會”、確定“兩種制度”來進行。

“兩個委員會”指中央藥物建議委員會和藥物評選委員會。其中,中央藥物建議委員會負責管理新藥的引進,由醫院“藥事委員會”向中央藥品建議委員會提交引進新藥的申請書,委員會成員就新藥的效用、安全性和成本效益,對各醫院的申請作出評核和建議,並提出適當的用藥方針。藥物評選委員會負責非專利藥的審評,香港為確保公立醫院藥物的素質,所有需使用的非專利藥品,必須由藥物評先委員會審核通過。

“兩種制度”指醫院協定處方制度和中央採購制度。醫院協定處方制度的內容包括藥品目錄、新藥評估、用藥範圍等,未納入協定處方的藥品需市民自付。藥品能否納入協定處方即取決於醫院所需,也因其安全、效能和成本而定。中央採購制度指總藥辦把總開支較大及用量穩定的藥品列為中央採購,通過競價投標簽訂購買合約。

二、香港醫療保障制度的主要特點

(一)政府直接提供醫療服務為主

香港的公立醫院所需資金完全由政府供給,醫生享受公務員待遇, 因此,香港的公立醫院不是一個獨立的利益單位而是附屬於政府的,沒有營利的動機。這與其他實行社會醫療保險、存在第三方付費的制度是有本質區別的。香港這種政府直接提供醫療服務的方式,不存在醫院利用醫療服務的專業性謀取利益的問題。因此,政府的政策方針也易於在醫院中貫徹執行,對醫院的管理成本也較低。但同時,醫院依附於政府,HA一方面通過對所屬公立醫院撥付經費,就服務的種類和範圍代表公眾與各醫院談判,另一方面又負責管理各醫院, 以確保醫院能平穩運行,併為其職工提供工作和福利保障。因此,HA既是公眾服務需求的代言人,又是醫院和醫生的利益的代言人, 當醫院利益與公眾利益不一致時, 由於醫學界的社會政治經濟地位優越,HA就有可能為/醫院的利益而損傷公眾的利益。

(二)強調可及性與公平性

可及性、公平性和效率通常作為衡量醫療保障制度的宏觀指標。香港的醫療制度特別強調公平性和可及性。關於可及性, 一是政策上可及,所有市民都覆蓋在醫療制度中,二是地域上可及,不論市民身在何處,大都能在30分鐘內抵

達醫療服務的地點,並備有救護車以保證市民的緊急醫療需求及時得到滿足。關於公平性,從籌資方面看,經費來源於稅收,收入高的人對稅收的貢獻也大,因此,香港醫療制度的籌資從社會角度來看是比較公平的;從待遇水平看,全港市民不論貧富,在公立醫院看病支付同樣的費用,能得到同樣的醫療服務。但就微觀來看,也不儘然,如果考慮同樣的支出對不同收入的家庭的負擔是不一樣的,香港醫療制度的待遇也有不公平性的一面。在服務效率方面,儘管政府對提高效率有所關注,但公立醫院仍存在專科就診排隊等候的情況, 目前市民首次預約專科門診的等待期約為四個星期。

(三)以醫院為中心提供服務

儘管衛生署和HA對健康教育和基層醫療服務的重要性有深刻認識,香港的健康促進和健康教育工作也頗有起色,但香港的基層醫療服務的發展現狀並不令人滿意。一方面是基層醫護人員特別是家庭醫學專科醫生人數偏少, 目前,全港符合資格的家庭醫學專科醫生大約只有120名。另一方面,公眾對家庭醫學的優點認識不足,仍希望到醫院接受醫療服務。香港的健康促進和健康教育等諸多社區衛生服務的內容都是依託醫院進行的。1999年設立的健康資訊天地(主要是健康教育和健康促進的場所)就設在HA大樓,與九龍醫院緊臨。而社區衛生服務的主力軍也多是社會自願者。同時,在制訂醫療服務的發展計劃和分配資源時,都先考慮醫院的需要。香港的這種以醫院為中心的服務提供方式,促進了醫院的發展,近年來病人住院人次數、門急診人次數均出現兩位數的速度上升。但也增加了醫護人員的工作壓力,導致醫療服務質量難以提高, 醫療經費的使用也未達到最大效益。

三、香港醫療保障制度面臨的挑戰和採取的改革措施

就目前而言,香港醫療保障制度的效果還是比較好的。2001年,全港醫療衛生總支出佔GDP的5.2%,當中政府支出佔GDP的2.7%,低於美國的14%和英國的近7%的比例。而香港的人均預期壽命男性為77歲,女性為82歲,高於美國人均預期壽命(男性為74歲,女性為80歲),也高於英國人均預期壽命(男性為74.3歲,女性為79.5歲)。但隨著社會、經濟等因素的變化,全民衛生服務的醫療制度也正面臨著越來越多的挑戰。

(—)經濟不景氣。

目前,香港經濟已持續通縮幾十個月,物價下降幅度累積達13%,部分市民收入水平持續下降,財富萎縮,失業率不斷攀升,同時,政府收入大幅度減少,公共開支繼續增加,財政連續數年出現赤字,政府對醫療衛生預算呈遞減趨勢。再加上醫學技術的進步、醫療消費水平的提高,醫療保障的供需矛盾將進一步突出。香港的經濟和財力支持現有醫療保障制度的能力令人懷疑。

(二)人口老齡化。

目前,全港670多萬人口中約有11%為65歲或以上的老人,預計到2019年,這個比率將增到15%。老年人口的增加,必然導致全社會醫療費用負擔增加。因此,即使保持香港市民的現有醫療服務享受水平不變,由於人口老齡化的影響也將要求政府不斷增加在醫療衛生方面的投入,政府財政將面臨巨大壓力。

(三)疾病譜變化。

香港市民所患疾病以慢性病居多。與以往相比,傳染病的發病率已下降不少。現在造成醫療費用負擔的疾病和殘疾多是由慢性病引起,這類疾病需要長期護理,加上涉及大量人力和高新醫療技術,費用十分高昂。這也給財政和醫院帶來巨大壓力。

香港政府和醫療管理局目前已針對上述挑戰,提出了一些應對措施,主要有:

  1. 增加個人收費,抑制不合理的醫療需求。

    —是從2002年11月29日起,將公立專科診所每次診症收費由44元調整為100元;
    二是從2003年4月1日起,將公立醫院住院收費由每天68元增加到每天100元,並對藥單中的每一類藥物收費10元。

  2. 整合基層醫療服務體系。

    從明年起,將現由衛生署管轄的68所公立普通診所劃歸HA管理,以加強普通門診與專科門診、住院之間的協調和合作。同時,香港HA正在組織有關專家編寫專科轉診指引,為住院或專科病人轉入普通科或私立醫院提供依據。

  3. 建立信息管理系統,提高醫療服務效率。

    香港擬在各公立醫院之間建立共同的信息平台,以期信息共享,這樣一方面可以杜絕重復掛號,另一方面也可為市民提供各醫院的就診人員情況,引導市民合理選擇醫院,從而縮短病人的等待期。

  4. 提出了建立頤康帳戶的設想,以應對人口老齡化的趨勢。

    所謂頤康帳戶,指每名市民從40歲開始,直至64歲,必須把大約1至2%的收入存在個人帳戶,用以支付本人和配偶將來的醫療開支。除非供款人患上殘疾,他們必須年滿65歲,才可開始提取供款,用以支付公立或私立醫療和牙科服務的費用,或向私營保險公司購買醫療和牙科保險。建立這一帳戶,旨在鼓勵公眾在年輕時進行儲蓄,以提高自身年老時抵抗疾病風險的能力。

    提出並嘗試實施以上措施,説明香港的醫療保障制度到了非改不可的地步,但是這些措施能否推行並奏效還難斷定。應該看到就香港的醫療保障體系來看,這些措施還是圍繞著原有制度進行的改良性調整,並沒有觸及基本的醫療保障模式,也沒有採取切實措施促進私人醫療機構、商業補充醫療保險的發展,因此,醫療保障體系的結構性調整還沒有提上日程。

四、香港醫療保障制度及其改革帶給我們的啟示

香港人口規模和地域面積雖然不大,但其醫療保障模式卻是典型的,醫療保障遇到的挑戰和問題具有一定普遍性,因此,香港醫療保障制度發展和改革對我們具有借鑒意義。

(—)醫療保障水于要與經濟發展水平相適應,堅持低水産起步。

香港居民的醫療保障水平一直較高,在目前經濟不太景氣的情況下,政府採取了增加個人收費的辦法,以期抑制—些不合理的醫療消費需求,減少財政的負擔。儘管收費標準僅增加幾十元,相對於香港居民的收入微不足道,但香港市民對此反對之聲甚大。因此,我們在確定醫療保險待遇水平時,一定要充分考慮醫療待遇水平剛性增長、經濟發展水平和企業、財政的承受能力,始終把水平適度作為發展我國醫療保障體系的基本原則。

(二)重視發展社區衛生服務。

香港經驗表明,隨著人口老齡化和疾病譜的變化,僅靠醫院來保障居民健康的方式並不是最有效的。加快培育公共衛生服務、發展社區衛生機構才是全面提高居民健康水平、控制費用支出的根本出路。目前,我國也正面臨著人口快速老化、慢性非傳染疾病增加等問題,為此,必須把醫療保險與公共衛生服務有機結合起來。結合我國統帳結合的城鎮職工醫療保險制度,可以在以下幾方面加強社區衛生服務:

首先,要將社區衛生服務中的基本醫療服務項目納入基本醫療保險支付範圍,儘量在基層提供醫療服務。

其次,政府有關部門要直接參與健康教育和預防保健等各項公共衛生活動,以幫助居民樹立健康意識,形成良好的生活方式。如醫療保險、衛生部門,可以通過參

予編寫一些疾病防治手冊、舉辦健康講座、舉辦體育健身活動等措施,減少發病率,降低醫療費用,提高人們健康水平。

第三,可以考慮允許個人帳戶中的資金用於建立護理保險或家庭病床。

(三)鼓勵發展商業醫療保險。

香港醫療制度強調公平和充分保障,相對於私立醫院,公立醫院的發展一枝獨秀;相對於免費的公共醫療制度,私人健康保險發展緩慢。這種狀況不利於公立醫院調撥更多的資源幫助貧困居民。借鑒香港的經驗,我國在進行多層次的醫療保障體系建設時,一方面要從制度上為商業醫療保險留出發展空間,另一方面也可採取一些鼓勵性的政策促使有能力的人購買商業醫療保險,避免人們對社會醫療保險産生過多的依賴性,同時也便於為參保者提供多層次的服務,滿足不同的醫療保障需求。


返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