荃話題

香港書展

香港書展2014年「年度作家」董啟章 (1967- )

2014年書展,向「年度文學作家」董啟章先生致敬。
 
董啟章畢業於香港大學,畢業後投身文字創作,1992年於雜誌發表首篇小說〈西西利亞〉,之後再於多份報章雜誌發表作品。董啟章憑著〈安卓珍尼── 一個不存在的物種的進化史〉獲頒台灣聯合文學小說新人獎。其後他亦在文學上作多方面的嘗試,當中一系列以校園為背景的短篇小說集︰《紀念冊》、《小冬校 園》及《家課冊》成功吸引年輕讀者群。而由《地圖集》、《夢華錄》、《繁勝錄》及《博物誌》組成的「V城系列」,則描繪出回歸前後,香港的社會形態及香港 人的忐忑心態。
 
董啟章勇於挑戰自我。他於2000年後,著手籌劃他的長篇小說三部曲︰《天工開物.栩栩如真》、《時間繁史.啞瓷之光》及《物種源始.貝貝重生》, 洋洋一百五十萬字,由個人出發,同步描繪香港的時代變遷,亦不忘帶出世界觀。他的努力及才華得到文壇肯定,《天工開物.栩栩如真》及《時間繁史.啞瓷之 光》分別獲頒第一及第二屆紅樓夢長篇小說獎決審團獎,《天工開物.栩栩如真》亦獲頒第一屆惠生.施耐庵文學獎。
 
董啟章在寫作之餘,亦享受與不同界別的創作人交流切磋。2004年就應香港藝術中心的邀請,為《藝訊》月刊內的《對角藝術》圖文誌撰稿,並配合本地 插畫師利志達的作品,表達不同的訊息。他亦曾經與多個劇團,包括浪人劇場、演戲家族、前進進戲劇工作坊及7A班戲劇組合作,將作品改編成劇場作品。
 
有人會說董啟章是一個全職的作家,他本人卻不盡同意︰「我只是一個全時間的業餘作家,我不將寫作視為一個謀生賺錢的工作。」長達一百五十萬字的長篇小說三部曲,一方面令人驚嘆他的創作力,但同時令不少讀者望而卻步。董啟章坦言﹕「我寫作的路向都不是很流行,不是很賣錢的書」。
 
在步伐急促,事事講求效率的城市,很多人側重於閱讀的實用性,獲取資訊和學習新知識。董啟章坦言,文學作品不太能夠滿足讀者這些要求,但同時強調文 學無可取代的角色。「好的文學蘊藏某些作家對身處時代深入的觀察和映照,這不是知識性或資料性書本可以帶給你的,所以文學是帶給你感受世界的方式,以及思 考世界的方式。」
 
董啟章的作品《在世界中寫作,為世界而寫》中,曾經這樣形容文學寫作﹕「我不想說寫作是一條孤單的道路,它是,因為就寫作的本質而言, 過程中只得作者自己一人面對。」但他同時指出︰「寫作絕對不是一個人的事。寫作必然在世界中發生,在世界中進行。……寫作為世界所塑造,但寫作也反過來塑 造世界。」
 
文學與世界分不開,但董啟章認為,文學的意義往往不是即時的,而是回顧。「身處混亂的世界,人們總是當局者迷,未必能夠即時反思社會事件的各方各 面。唯有文學,把亂象重新組織,讓我們可以梳理出事件背後千絲萬縷的關係,令我們再次反思事件。」要達到這個目標,有一句話是董啟章銘記於心的︰
 
「有多真時寫多真,有多深時寫多深。」

董啟章利用文字探索世界,同樣以文字回應世界。面對現實社會種種議題,董啟章選擇以文字細緻地記下城市各個微妙轉變,讓讀者重新思考居住中的城市。 看著舊區拆卸重建,董啟章說﹕「居住的地方慢慢變成一個物業,我們可以隨時放棄它來換取更好的東西,慢慢這個城市失去人與地方的關係、人與人的倫理關係及 人與社區的關係」。
 
董啟章的作品,主題總離不開香港,本土色彩濃厚,但他相信這無礙作品的世界性。「文學閱讀是一個整體經驗,就算書寫香港,亦不代表只有港人感到興趣和懂得理解,有些成份不只關乎香港本身,在這個狀態中,香港只是例子,反映人的生存狀況。」他的作品《地圖集》 ,雖然以香港古地圖為切入點,在文字想像出一段香港故事,但亦被翻譯成英語及日語版本,接通華文世界以外的讀者。
 
董啟章與一班文化人,在灣仔創立香港文學生活館,展出文學書刊,並舉辦讀書會、工作坊等活動,推廣香港文學。他希望香港文學館將來可以在西九龍文化區出現。

2014年香港書展「文藝廊」特設董啟章專區,以「在世界中寫作,為世界而寫 」為題,從他的創作歷程及筆下文字,透視世界。展區將展示他的文學作品,以及他與不同媒介的合作,包括插畫、改編自他作品的劇場錄像、劇場海報和道具等。 大會亦以董啟章的著作「V城系列」的四部作品為主題,用上作品的選段及插畫製成精美文件夾,成為今年書展的紀念品。


返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