荃話題

雲門舞集

行草三部曲

關於草書

草書屬於中國書法的一種體裁。漢代初期,開始有人喜用快速、「草率」地書寫隸書,尤以漢章帝為甚,因此當時被稱為「章草」。後來草書衍生至「行草」及「今草」:「行草」每個字皆獨立,對難寫之字簡化不多,較易辨認。「今草」特徵是寫字迅速,往往上下字連寫,末筆與起筆相呼應,每個字一般也有簡化的規律,但有時不易辨認。王羲之、王獻之等人的草書稱為「今草」。

唐朝時,草書更演變成「狂草」:奇形怪狀、粗細對比誇張、線條充滿情感,作為傳遞信息工具的功能已經減弱,成為一種藝術作品,講究間架、紙的黑白布置,是否讓人能認清寫的是什麼已經不重要了。「狂草」中有「詞聯」符號,就是把兩個或多個字(常見片語)寫成一個符號。由於當時多是從上到下地豎行書寫,詞聯符號的設計也相似,例如農曆新年常見的「招財進寶」。

日語中的平假名是以漢字的草書形式為藍本創作的。中國大陸的很多簡化字來自草書楷化。現代人學習草書一般以今草為起點,普遍認同的草書寫法有于右任先生編著的標準草書(有同名字帖)。

三部曲的呈現

林懷民與雲門舞集在2001、2003及2005年分別推出《行草》、《行草 貳》及《狂草》三部探討書法的作品,合稱「行草三部曲」(2009年三齣作品連演)。三齣作品體現書法與舞蹈的微妙融合:草書的線條筆畫,探索身體活動的可能性。舞者用身體書寫文字,豐富對中國文字的想像。

《行草》:透過幻燈投射歷代書畫家手跡,彷如大師君臨天下,影像黑白分明,墨色酣飽,大師的作品流傳至今,縱隔多年而又似遠還近。舞者還以身形臨摹動畫呈現的王羲之的「永」字破題 (「永」字包含書法的八個基本筆畫),隨後展開變奏並引出群舞。台上舞者流麗擰旋,彷如毛筆婉轉的線條;他們發自丹田的吆喝與跺腳聲,模擬書法頓挫的回響。

《行草 貳》:墨分五色:焦、濃、重、淡、清,從莊重凝練到淡雅含蓄,濃厚至輕柔,探索具象轉移至感受意韻。舞台上沒有刻意營造文字,舞者穿上黑白絲衣,通過千百種姿態和動作的變化,抑揚點捺,像輕輕在宣紙上拂觸的毛筆,似有若無。宋瓷青灰的投影,渲染著釉粒和冰裂痕,配以冥想式的音樂,虛實相間,擴闊演者與觀者的想像。

《狂草》:狂草筆觸澎湃奔放,台上舞者亦瞬間展現爆發力、跳躍奔騰,收放自如,震撼凌厲。舞台佈景為巨幅的宣紙,墨水在紙上恣意渲染,舞者在紙墨中穿梭,自然自在地流動。因此作品以大自然的音響為主要素材:蟬聲、鳥鳴、水滴與浪濤等,用眼睛跟耳朵感受自然的韻律。最後舞台上呈現了墨色斑駁的森林,體現藝術與自然共生。

化作《松煙》

2014年,《行草 貳》重演並易名為《松煙》,林懷民笑稱,易名是不想讓作品被貶成「老二」、容易被遺忘的感覺;另一方面,「松煙」這個名字蘊含文藝之美。作品的靈感取材自松煙墨,松煙墨在漢代已有,特徵是烏黑無光、入水即化,有著濃淡以至透明的層次。墨有五色,深淺不同,糅合舞者變幻多端的姿態、輕柔的黑白舞衣,一呼一吸一動都無不體現書法的靈氣和意韻。


返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