越劇簡介越劇誕生於1906年,本身是民間說唱發展而成的小戲,發源於浙江紹興地區的嵊縣,早期稱為「小歌班」、「的篤班」和「紹興文戲」,1930年代末期正式命名為「越劇」。越劇在浙江、上海和江南一帶有興盛的發展。時至今日,越劇更被稱為「全國第二大的劇種」,僅次於京劇。 越劇以嵊縣方言音為基礎,後來逐漸吸收了中州音韻和官話的語音,擴大了觀眾的範圍。其曲調婉轉優美,劇目多以抒情為主,如《梁山伯與祝英台》、《紅樓夢》及《孔雀東南飛》等都是越劇團經常搬演的劇目。越劇行當主要分為小生 (年輕男性)、小旦(年輕女性)、老生(年長男性)、老旦(年長女性)、小丑(滑稽角色)、大面(奸惡或耿直角色)六個,目前越劇劇目多以小生、小旦為主。 越劇發展早期只有男演員,進入上海後逐漸出現全女班的演出形式,並廣受歡迎,女子越劇亦大行其道。1940年代初,越劇名角袁雪芬倡導越劇改革,借鑒崑劇、話劇和電影等藝術形式改良越劇。此外,名角尹桂芳、徐玉蘭、范瑞娟及陸錦花等建立了各自的越劇團,衍生多個流派,對越劇日後的發展有重大貢獻。1949年以後,越劇界開始招收部分男演員,直至現在仍以女子越劇為主。2006年5月,越劇被列為中國文化部第一批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