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平葉紹德,廣東東莞人,1930年6月12日誕生於香港,畢業於培正中學,曾任建築會計等工作。葉紹德自小已經很喜歡看粵劇、玩音樂,當差的父親常常給他買戲票、唱片,唯獨不許他學戲。1949年,葉紹德開始在公餘時間到音樂社玩音樂唱粵曲,認識了林家聲,1951年林到電台唱戲,他就替林撰曲。某次,王粵生生病,葉紹德經林家聲推薦,做了王的替工,為某部電影寫作新曲。之後,王粵生曾指導他寫作方法。其後,葉又經王粵生介紹,認識了唐滌生。葉曾向唐滌生三次拜師,都遭婉拒。唐叫他不要入行,「玩下好啦」。葉紹德猜不透是自己水平不夠,還是行頭不好。但唐氏仍不時指導他填詞技巧,又叫他多看戲,廣東大戲外國戲都要看,也要多讀書,甚麼書都要看。 葉紹德曾憶述:「每當唐滌生有新作上演,一定買第三晚的票去欣賞。因為以前在新劇第二晚上演時,電台必定將全劇轉播,所以他先在第二晚買報紙,對著劇本收聽全劇,然後在第三晚去現場看戲,看完戲再看整個劇本內容,有些情節接駁(戲班稱介口)不明白,便向人請教。」由此可見葉氏學習編劇的勤快。葉紹德受曲王吳一嘯的影響也很深,吳氏有幾句撰曲警言,他幾十年後還倒背如流:「填寫小曲,似易實難;工尺所限,勢難苟且,必須字字活躍,方見情緒。」 1956年薛覺仙去世,葉紹德在上海妹之兄顏耀林指引下正式學習怎樣編寫劇本,首部作品是整理薛氏名劇《花染狀元紅》,漸為人注意。1960年,為何非凡將舊劇《金釧投井》重編成新劇《紅樓金井夢》,因而成名。1961年,葉紹德與十位文化界人士組成編委會,為任白集體創作了《白蛇新傳》,並負責執筆寫成初稿。後來又正式與白雪仙合作,整理《帝女花》唱片版本,之後又為白雪仙整理任白戲寶的唱片版本,包括《再世紅梅記》和《紫釵記》,並為林家聲寫劇本,期間一直沒有放棄建築公司的會計正職。至1971,才正式全職編劇。葉紹德多年來,主力為「雛鳳鳴」、「頌新聲」、「慶鳳鳴」等劇團編寫新劇本,作品甚多。 1974年左右,粵劇低潮,葉紹德一度為電視劇主題曲填詞,第一首粵語電視歌《啼笑姻緣》就是出自他的手筆,七十年代的台劇《包青天》的主題曲,葉氏也填過一個粵語版本。其後還寫過麗的電視的《三國春秋》、《十大刺客》等劇的主題曲詞,同期汪明荃的多首粵語流行名曲的歌詞如《春殘夢斷》(調寄《When a child is born》)、《採茶山歌》、《山歌情誼長》亦是他寫的,較後期的作品有電影《碧水寒山奪命金》的主題曲詞。當八十年代粵語流行曲大盛之後,他毅然折返粵劇界。 據知,直至2006年,葉紹德共寫了七十九個劇本,照例,每有戲班搬演,他都可抽取總收入3%的版稅,但葉紹德體恤戲班經營越來越困難,放棄了這些收入。他曾說:「演唐滌生的戲要錢,演你的又要錢,人家惟有越演越舊(指劇本),豈不做死粵劇?」 對於早逝的前輩唐滌生,葉紹德是萬般敬仰的。他曾說:「元朝有馬致遠、關漢卿;明朝有湯顯祖,五十年代我們有唐滌生。」1986年,葉紹德編撰了三冊《唐滌生戲曲欣賞》,詳細賞析了唐氏的六部名作:《帝女花》、《牡丹亭驚夢》、《紫釵記》、《蝶影紅梨記》、《再世紅梅記》、《販馬記》。 栽培後學粵劇沉寂一段時間,至八十年代始為社會人士關注,先生為使粵劇廣泛為年青人認識,於百忙中替香港電台第五台《戲曲天地》作客席主持,介紹粵劇粵曲精髓,包括有《唐滌生的藝術》、《唐滌生藝術迴響》等節目。此外,先生更編撰了三冊《唐滌生戲曲欣賞》,介紹名編劇家唐滌生先生歷演不衰之九個名劇,讓普羅大眾對粵劇有更深刻體會,與此同時,先生更為粵劇演員撰寫適合各自演出之劇本,俾得演員們得展所長,各領風騷,亦使顧曲周郎於舊曲重溫之餘,新劇目更能令觀眾耳目一新。先生畢生撰寫劇本近百個,包括有為林家聲編寫之《朱弁回朝》與《樓台會》;何非凡之《鄭成功》,雛鳳鳴之《辭郎州》、《李後主》及《紅樓夢》;汪明荃之《穆桂英大破洪州》,實驗劇團之《趙氏孤兒》、《霸王別姬》及《十五貫》等劇本,均得到大眾歡迎,更不斷被各大劇團採用,於世界各地演出。 先生於2006年又蒙香港粵劇基金會撥資,香港電台第五台、香港藝術發展局及香港八和會館等協助,組成「葉紹德粵劇編劇工作坊」,後因先生患病未果。2008香港大學與香港八和會館合辦粵劇編劇課程,力邀先生主政,先生於是親率紅伶阮兆輝、羅家英、李奇峰、名音樂家高潤權、高潤鴻、弟子李明鏗、溫誌鵬等教授編劇知識,祈將撰曲編劇經驗,薪火相傳,栽培後學。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