歷史遺留的問題跟據社會福利處元朗福利辦事處提供資料顯示,截至2005 年12 月天水圍人口已超過28 萬。其中天水圍南佔18 萬,天水圍北佔10 萬,而天水圍北9 成居民居於公共屋。 此外,政府統計處於2004 年調查,全港家庭入息中位數為$153,000 ,元朗區家庭只有$13,000 ,乃18 區中之第17 位。而入息低於平均綜援金額的家庭,則以元朗區最多。其中元朗區中之天水圍更是貧窮之中之貧窮社區。但天水圍之社區問題並不能只從人口數字或個人因素上理解,事實上社區人口眾多,但社區規劃及設施失衡卻是令社區及居民問題產生之重要原因。 一 . 交通方面: 南北有別、車費高昂 天水圍位處新界西邊陲,居民離開社區必須花上漫長交通時間及昂貴交通費用。 雖然,在同一天水圍之天空下,天水圍南與北,在交通便利卻有很大分別。因為,天水圍幅員廣大,交通工具選擇少。首先,巴士路線不多,巴士即使進入天水圍南,往往因繞路而花上半小時才可到達天水圍北。此外,輕鐵車程較緩慢,班次亦不太密。西鐵昂貴之餘,位置亦不便利,出發或到達目的地同樣需要轉車。天水圍小巴路線極少,只有個別到落馬州之路線。故此,天水圍北居民出入天水圍往往要花很多時間在轉車、步行及繞路上。 天水圍區低收入及失業人口眾多,縱使他們願意承受交通時間,交通費之昂貴卻是令居民工作得不償失。以下是兩個例子: 例一:由天水圍( 北) 到銅鑼灣工作,每程需要花時約1 小時15 分鐘,而車費則花$20.7 乘巴士到金鐘,再以$3.8 轉乘地鐵,一程共花上$24.5 ,故此一個月上班便需付$1176 之交通費。 例二:由天水圍北至觀塘工作,需花10-15 分鐘步行至巴士站,再花1 小時車程才能到達觀塘,而每程則需要$16.5 ,故此一個月上班乘車使需付$792 。 正因居民需要經常轉車,故交通費往往難以從單一車程之收費可反映。此外,不少低收入之街坊,可能選擇步行代替轉車,令返、放工時間往往要多花20-30 分鐘。另外,天水圍之交通工具開車或收車時間,並沒因路程長而有較一般提早或延長服務,而通宵之交通工具又缺乏,令放夜班之居民極不方便,影響居民工作選擇和機會。 二 . 社區設施: 醫療極度不足、康樂及服務設施重南輕北,居民未能享有基本之社區設施。 天水圍在各方面之社區設施,均不足以應付居民之需要。 甲、 醫療方面 根據規劃署香港規劃標準與準則中提及,醫院的規劃及發展必須以區域為基礎,每1000 人會設5.5 張病床;每10 萬人將設置一間診療所或健康中心。但天水圍之設施遠不及此水平。現時天水圍之情況如下:
天水圍區內不單沒有醫院,門診服務供應亦未能達到每10 萬人一間診療所的指標。故此,居民看病往往要花大半天時間,甚至經常有輪候不到籌之情況。就衛生署於2001 年曾承諾在2005 至2006 年間,在109 區建成天水圍北健康中心,但醫管局接管門診服務後,卻拒絶興建,天水圍居民之醫療設施實改善無期。 乙、康樂設施:
由於天水圍之社區設施多集中在天水圍南,即使有各類球場處於天水圍北,但往往建於停車場之頂層,較建平地之球場,更容易受風吹日晒及天雨影響,使用極不方便。另一方面球場之數目根本並不足以應付大量居民之需要,青少年往往沒有可以體育及康樂活動的地方。 此外,現時區內之設施根本不敷應用。首先區內體育館設施之使用量已長期處於緊張狀態,下午至晚上的預訂情況高於80% 。區內亦缺乏一個標準泳池,現時之游泳池每逢暑假及週日都會人山人海,擠迫之情況令居民只是「浸水」,多於游水。 再者,天水圍北之設施嚴重不足,但各項工程不是遲遲未開展,就是遙遙無期,居民只能享用每一個屋下之小型遊樂場或提供有限服務之流動圖書車,每當放學及假日使用人數眾多,往往令家長都不敢帶同小朋友玩耍及活動。故此,居民根本未能享有一個社區基本應有之社區設施。 丙、社會服務
天水圍 ( 北 ) 之社會服務亦同樣不足夠。天水圍北超過 10 萬人口,有 7 個屋 / 屋苑,但綜合服務中心、青少年中心等,各只有 1-2 間,根本不足以應付居民需求,故此各項服務或中心舉辦之活動都經常滿額。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