荃話題

勞動節

序─勞動節的故事

很多香港人聽到「勞動節」三個字,便會自自然然聯想起「五一黃金周」、「內地遊客」、「商機」等等字眼,忘卻了勞動節的真正意義。事實上,香港不少團體也在勞動節發起工人運動,而澳門亦在剛過去的勞動節爆發大型示威。姑勿論這些行動恰當與否,大家看到這些消息,大概都只是在茶餘飯後當成閒話家常的材料,沒有想到這些在勞動節發起的工運,其實正正體現了勞動節的真正意義。

19 世紀80 年代,美國和歐洲許多國家,逐步由資本主義發展到帝國主義階段,為了刺激經濟的高速發展,資本家不斷增加工人勞動時間和工作量。在美國,工人每天要勞動14 至16 個小時,有的甚至長達18 個小時,但工資卻很低。麻省一個鞋廠的監工說:「讓一個身強力壯體格健全的18 歲小夥子,在這裏的任何一架機器旁邊工作,我能夠使他在22 歲時頭髮變成灰白。」

1877 年,美國歷史上第一次全國罷工開始了。工人階級走向街頭遊行示威,向政府提出改善勞動與生活條件,要求縮短工時,實行八小時工作制。罷工不久,隊伍日漸擴大,工會會員人數激增,各地工人也紛紛參加罷工運動。在工人運動的強大壓力下,美國國會被迫制定了八小時工作制的法律。但是,許多資本家根本不予理睬,這項法律只不過是一紙空文。

1884 年10 月7 日,美國和加拿大的八個國際性和全國性工人團體,在美國芝加哥舉行集會,發起「三八制運動」;即向資本家要求每日工作八小時,教育八小時,休息八小時,並在芝加哥成立八小時協會。

1886 年5 月1 日,以美國芝加哥為中心,在美國舉行了約35 萬人參加的大規模罷工和示威遊行,令全美國經濟陷於癱瘓。5 月3 日芝加哥政府出動警察進行鎮壓,開槍打死兩人,事態擴大,5 月4 日罷工工人在乾草市場廣場舉行抗議,由於不明身份者向警察投擲炸彈,最終警察開槍,先後共有4 位工人、7 位警察死亡,史稱「乾草市場暴亂」(Haymarket Riot )或「乾草市場屠殺」(Haymarket Massacre )。在隨後的宣判中又有4 位工人被絞死。為紀念這次事件以及抗議隨後的宣判,全球均作出響應,舉行工人抗議活動。這些活動成為了「國際勞動節」的前身。

1889 年7 月14 日,由各國馬克思主義者召集的社會主義者代表大會,在法國巴黎隆重開幕。這次大會上,法國代表拉文提議:把1886 年5 月1 日美國工人爭取八小時工作制當天,定為「國際示威遊行日」,亦稱「國際勞動節」。與會代表一致同意,從此,「五一」國際勞動節誕生了。而在美國直到1935 年羅斯福總統執政時,八小時工作制才作為一種全國立法被確定下來。

當然,現在工人面對的問題大概不像當時般嚴峻,而在爭取權益的時候,也不一定要激烈至釀成慘劇,不過勞動節背後,那種為爭取合理權益而奮勇抗爭的意義,是值得我們一再反思的。事實上,在香港、澳門及內地,這種抗爭精神其實一直存在於各個工會中。

2007 年 5 月 12 日

返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