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來無一物「藝術」真的究竟是甚麼?怎樣的人才算是「藝術家」?大部份人都會對「藝術」這兩個字會有種高貴的感覺,然而 ... ... 到今天,我們仍然攪不清,甚麼叫藝術?甚麼叫娛樂?甚麼叫深度?甚麼叫淺易?甚麼叫大眾?甚麼叫小眾? 本身是信佛的劉洵老師,他說敬養佛學理論,他謂人的靈魂要求上進,藝術亦如是。「本來無一物,何處惹塵埃」人總在問問題,不斷問相同的問題,不斷在問題裡打圈 ... ... 懂得放下,才會擁有。 十多年前的一篇訪問,劉洵先生道出了他的生活哲學和對演藝經歷的領悟: 本來無一物 ── 劉 洵明年便是七十歲的劉洵,他用「一無所有」來形容自己幾十年來,戲曲生涯,他的人生,真的是一無所有?還是佛學所言「本來無一物」的一無所有? 「菩提本無樹,明鏡亦非臺。本來無一物,何處惹塵埃」,這是六祖慧能,請人代寫於牆上的悟道詩偈。相信不少人都聽過這句佛偈,可是真的明白,真的參透的人,有幾多? 據一些書籍解釋此佛偈,指宇宙萬物,皆為虛無,絕非實有,無所謂菩提樹,也無所謂明鏡台,既然本無一物,又何處去染塵埃呢? 樣板戲佛言:「夫為道者,譬如一人與萬人戰。挂鎧出門,意或怯弱,或半路而退,或格鬥而死,或得勝而還。沙門學道,應當堅持其心,精進勇銳,不畏前境,破滅眾魔,而得道果。」 劉老師在北京出生,六歲開始學京劇,在國內時入讀專門教京劇的科班,因為當時沒有正式的學校,只是跟師傅學京劇,1958年畢業,分配到京劇院,在國內到過不同的地方表演,年輕時在國內經歷過文革,做過樣板戲。 樣板戲可說是文化大革命中唯一的舞台藝術,它不單反映文革的思想主張,當時更成為宣傳工具,以不同方式,滲透全中國,形成「八億人民八台戲」的奇特現象。「樣板戲」的創作與改編,以京劇、小說等文本為藍本。 二十九載佛言:「如人鍛鐵,去滓成器,器即精好。學道之人,去心垢染,行即清淨矣。」 1980年劉老師在一個偶然的機會,來到香港發展,當年他剛40歲,想不到就這樣在香港過了二十九載,「當時離開大陸不是因為反對共產黨,或者因為共產黨甚麼,我 基本上在國內的日子一直都很順利,14歲時,還代表中國藝術團到外國表演,當時我都沒有跑掉,那時要跑掉很容易。」劉老師說,他離開多年的內地到香港發 展,是不滿內地的官僚主義。 劉老師在香港的演藝學院擔任過講師,他說第一次講學是在演藝學院未正式成立前已開始做,「當時為八幾年,我一位同事介紹我去香港舞蹈團,他們需要一些功架的技術,當時的主任看到我教的表演,於是招請我,那時還在尖東上堂,在演藝教了4年,後來因為拍電影,就很少來。」 對於香港的粵劇發展,劉老師說花了很多時間去了解粵曲,他指出,粵劇不是香港本土特有的,香港最古老的粵劇界名人都是廣東人,而非香港人。 「因為這麼多年,攪粵劇的人關心自己多於關心粵劇,只是攪個人的功名,而不是真的去推廣,我們社會培養的制度不一樣,甚麼都是講錢,講藝術沒有價值,所以攪了一些很離譜的東西。」 劉老師感慨地說,不少粵劇界的人,本身不是獻身於藝術,他說好的藝術是需要磨練,然而卻沒有人去磨練藝術,最終因為錢的問題,覺得不化算,令到戲曲這一門藝術,變得漸失去價值。 菩提本無樹佛言:「夫為道者,如牛負重。行深泥中,疲極不敢左右顧視;出離淤泥,乃可蘇息。沙門當觀情欲,甚於淤泥。直心念道,可免苦矣。」 劉老師謂,粵劇界的人指政府不撥錢不支持業界,他卻認為政府是有撥錢,但卻是分散,因為粵劇的組織太多,「好像分豬肉,大家都分到兩份,但這是做不到甚麼,要做好一個藝術,就要集中資源,做好一件事就要一個統一的管理,只是給錢而沒有目標是不行的。」 他指出本港的八和會館,是一個工會的性質,他說因為有一個不明文規定,保障粵劇的利益,但亦因為這個的利益問題,對藝術的發展問題卻沒有正視。「現在的粵劇界的問題,不是改不好,而是愈來愈差,這與社會,政府很有關係。」 劉老師說,香港的粵劇之路是很難走,他謂每個人私心太多,很難會不為自己的私利,「粵劇需要長期的推動,與玩票性質是兩回事,粵劇在行內的文化水平太低。」 牛鬼蛇神佛言:「觀天地,念非常。觀世界,念非常。觀靈覺,即菩提。如是知識,得道疾矣!」 對於劉老師而言,一個人活著到底是為甚麼?「有些人的人生目的,是為錢,為私利,這不應是最高的目的,我的追求是要為社會有所貢獻,這就是追求,我都封門沒有教,我是為了專業服務,不是為了一個人,或某一個人服務。」 劉老師娓娓道出他對粵劇美麗一面的期望,「這一代思想鬥爭很厲害,牛鬼蛇神的表演可以很廣泛,只是俾美麗的一面觀眾看,但真的亮麗,美麗是從心中,是通過靈魂溝通,是心靈的,內心的交流,才是亮麗。」 他又指出,現在香港家庭大都是獨生子,家長在培養子女的過程中,都是灌輸物質和金錢的回報,他認為現時的大學生沒有專業,這根本是整個社會的問題。 人的能力有大有小,每個人都有他的潛能,特質特性,可是多少人會明白,會去發掘自己的能力,正如劉老師所言:「人一般不知天命,天才論不是迷信,每個人都有某些能力,特質是上天給予的,我對學生是因材施教,突破原有的舞台,及他們應有的能力。」 然而確實有多少人明白箇中的道理?要了解自己,要找到適當的位置,然後還要有決心,信心去突破......這是談何容易。 回頭已是百年人佛言:「人隨情欲,求於聲名;聲名顯著,身已故矣!貪世常名而不學道,枉功勞形。譬如燒香,雖人聞香,香之燼矣!危身之火,而在其後。」 明年便七十歲的劉洵,回頭看自己的粵劇生涯如此形容,「我自己的人生,好像一無所有,可是回頭看,又好像很豐富,甚麼都試過,樣板戲,也有做過,我很努力, 雖沒有得到很多財富,金錢,但我的生活是求自在,不會尋求某一種的虛榮,我希望自己是給人們在靈魂上的引導,潛移默化,那管小小,我都覺得是好好。」 劉 老師說記得當年學滿師,在畢業禮上,他的老師蕭長華,對他們說了一番話,至今這番說話仍銘記於心,「你們到的地方,強龍難壓地頭蛇」。劉老師解釋說:「即 管你受正統教育,文化很高,但當你去到那個地方是不接受你那套,不受你影響,你也是壓不到他們的,這是自然的定率,你可以努力去改變,但是否成功,很難 說。」劉老師無奈地說,經常想起他老師這番說話。 人們確實經常只看結果,不重視過程,我們經常見到別人的好,別人的成功,可是往往卻忽略了,當中的過程,當中所付出的代價,汗水,心力......靈魂上的引導,在現今的社會裡,又有多少人會重視??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