香港淪陷
在八年的抗日戰爭歷史中,香港亦遭受日軍侵襲、淪陷,經歷3年零8個月的艱苦日子。我們一同回顧「香港淪陷」的歷史。
淪陷背景及經過
抗日戰爭於1937年爆發,日軍佔領了華北和華東大部分地區,幾乎控制了中國東部沿岸。由於華南一帶是中國從外地輸入物資的重要據點,日軍為切斷補給線,1938年便登陸廣東大亞灣,10月廣州淪陷,日軍駐守深圳河北岸。大量難民亦從中國湧入香港,香港政府亦有與日軍作戰的準備。
1939年,隨著納粹德軍攻打波蘭,二次大戰正式展開;當時納粹德國與日本結盟,與英美法等抗衡。1941年12月8日,日軍偷襲美國夏威夷珍珠港,同日更空襲香港啟德機場,炸毀了駐港皇家空軍的戰機,亦襲擊深水埗軍營,戰火終蔓延至香港。日軍橫渡深圳河,更在數天後攻克醉酒灣防線,佔領新界和九龍,並要求香港的英軍投降。
1941年12月18日,日軍登陸港島,在不斷進迫下,英軍接連失利,更面臨斷水斷糧。英軍無法抵禦日本進攻,最終在同年的12月25日,港督楊慕琦在當時的日軍總司令部 --- 半島酒店宣佈投降,被稱為「黑色聖誕節」。香港正式淪陷,成為日本軍事佔領區。
日佔時期之治理
日佔初期,日本軍政府實施戒嚴令,並以嚴厲法例和設立政府管轄全港市民,共有7,000多名戰俘囚禁於深水埗和赤柱的戰俘營,飽受飢餓和病患之苦。日軍亦將香港警察被徵召為憲兵,又封鎖維多利亞港、控制海旁的貨倉。
1942年2月,日軍成立了「香港佔領地政府」,屬日本戰時內閣的直轄機構 (地位等同當時的台灣及朝鮮),由磯谷廉介任總督。日佔政府總部設於中環匯豐銀行總行大廈,半島酒店成軍方總部。另外,佔領地政府設立的行政區域架構,港島12區、九龍9區、新界7區,各區設立區役所,由中國人任所長,管理該區大小事務。佔領地政府亦向市民「住民證」,作為身份證明文件。
日本人在新政府中佔據多數重要職位,華人只能擔當中低級職位,日本為達「以華制華」目的,成立「華民代表會」,作為總督的諮詢機構;並設立「華民各界協議會」,向「華民代表會」提供意見,它們並沒有法律權力。
日佔時期對民生的影響
-
經濟活動停頓
淪陷時期,工廠被日本人奪取,小販、銀行都陷入貧窮,公司面臨倒閉,而米、糖、油、麵粉等日常用品短缺,需要定額配給。由於燃料短缺,公共運輸亦陷入停頓。不少外國銀行,像匯豐、渣打等遭到清盤,而日本銀行則在香港重開。
-
濫發軍票
香港在日佔時期,以軍票取代本地貨幣,港元變為不合法,擁有港元的人會被施以重罰。1943年6月,日本軍票成為香港唯一法定貨幣,日用品價格以日元為單位。港元和日本軍票的兌換率,由最初的2兌1變成4兌1,使香港人交易後變得貧窮。而由於日本印製軍票時並沒有儲備金,戰敗後更瞬即變成廢紙,加上濫發,令香港出現災難性的通貨膨脹。
-
人口銳減
由於食物短缺,為了舒緩人口壓力,於是在佔領期間實行歸鄉政策,市民被迫驅逐至中國大陸。1942年1月起,日本佔領地政府每月安排火車和輪船將市民強迫到大陸,出境後的路途由市民自理。不少家庭因而遭到拆散,幼兒和老人被拋棄,甚至途中餓死、病死。其後憲兵隨意捉人押解離境,亦有指日軍多次屠殺平民百姓。香港人口由1941年的161萬急跌至1945年的60萬人。
-
破壞建設
日本佔領後重組政府和私有物業,譬如為擴建啟德機場時,摧毀了九龍寨城和宋王臺。而英皇書院、華仁書院、拔萃男書院等學校亦被強行徵召成為日軍的馬廄、醫院或戰俘營。而日本政府亦將巴士、的士和貨車等充公,成為軍用物資,或提供有限度的輸送服務。
-
飢荒
1942年開始,日本政府實施定額配給制度,日用品如米、油、麵粉、鹽和糖。每個家庭都有一張定額配給許可證,每人每天只可以買六両四的白米。由於沒有充足食物,市民只能以樹葉、樹根、番薯藤、木薯粉或花生麩勉強充饑。雖然定額配給制度於1944年取消,改以自由買賣,但市民負擔不起食物價格的膨脹而餓死。日佔時期,因飢餓及所造成的衰竭、疾病而死亡人數達50,000人。
-
物資短缺
日治時期沒有木柴進口,市民以家具取代柴薪,一些無人看守的建築物的木製品也被搶走、山上林木被砍伐。當時亦只有限度供應電力,供水亦相當緊張。而僅有的物資亦讓商人囤積,或以劣品或贗品取代。無良商人的投機行為亦使市面日用品供應不穩定。日軍亦曾發起「獻銅運動」,強逼市民將銅製品捐出,供日方製造武器。
-
慈善福利受阻
日佔時期的公共醫院甚少,部分醫院被日軍佔領或被逼關閉,而一些提供有限度服務的醫院亦面臨財政困難。而且日本軍政府設立了一個「東亞建設基金」,並成立「華民慈善總會」,領導籌款活動,然而基金表面是救濟窮人,但實情是支援日本政府所需和政治宣傳。
-
強制灌輸日本文化及教育
日治時期的學校數目,由649所大跌至34所,香港大學亦停止授課。日本在學校裡推廣日化教育,日語成為主要的教育課程,禁止使用英語,並加強灌輸日本文化、禮節及國情等。日本佔領地政府在香港紀念日本節日、天皇壽辰、勝利紀念日等,並加入神道教元素。政府更把標準時間撥快一小時,使香港和日本的時間一致。媒體方面,報章受到審查,電台用作日本宣傳,戲院也只播放日本電影。香港街道、建築和媒體的命名,以充滿日本特色的文字取替,如「道」改為「通」;《星島日報》易名為《香島日報》等。
香港重光
1945年8月,美軍在日本廣島和長崎投下原子彈,促使日本於8月15日宣佈無條件投降。8月30日,英國海軍少將夏愨抵港,代表英國恢復對香港殖民統治,並定為「重光紀念日」。同年的9月16日,中華民國、英國及日本代表在香港總督府聯合簽署受降文件,代表日本在香港的投降。
英國重新接管香港後,暫以軍政府形式管治,使公共設施儘快恢復正常,維持公共秩序。1946年5月1日,曾被囚於瀋陽集中營的前香港總督楊慕琦復職。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