荃週記

十月一日

《情牽煇黃經典演唱會》後的星期一和二,樂得清閒,把握時間休息一下,準備星期三出發的「廣州歷史文化考察三天團」。

「廣州歷史文化考察三天團」是「港人祖藉」系列的首部曲,也是「理大藝術家聯盟」的第一個項目,由理大駐校學者丁新豹博士和我,帶領理大師生二十多人,實地考察當地的歷史建築和文物,在探古思今的情懷中,培養對國家的認識和感情。

星期三,先到高鐵站,和大隊登上「復興號」列車前往廣州。這是我第一次乘坐高鐵,一個很新穎的體驗。到達廣州後,考察團在丁博士的帶領下,先參觀了建於隋朝,海上絲綢之旅發始地的南海神廟,接著是陳列著歷代中外交往和貿易有關的珍貴文物的廣州海事博物館,館內的藏品和展覽,彷彿告訴我們廣州在對外通商歷史中的輝煌成就。

廣州十三行,始於明朝,是指在廣州對外貿易特區內,全權代理進口貿易的十三家商行所在地,就在這地方,有一所廣州十三行博物館,展示著歷年來,中國出口產品中精品中的精品。風景扇、瓷器、玻璃畫,壁紙和傢具等,每一件都見證著中國民間工匠的精湛技藝。

沙面露德聖母堂是一座小教堂,是這天行程的最後一站。建於光緒十六年,坐落在沙面大街,教堂原來是為法國駐廣州領事館的天主教信眾服務的。典型的法國歌德式風格,教堂內光明簡潔、古典高雅。除了欣賞小教堂的美麗外,也見證著當時外國人在中國的生活。

第二天,先參觀了黃埔軍校舊址紀念館。軍校在1924年創立,由孫中山先生任首任校總理,為當年培養軍事幹部而設。以創造革命軍救國為宗旨,在當年培養軍事幹部。校園不算大,但裡面的中山先生故居、師生課餘交誼的俱樂部、課室和紀念在戰事中陣亡官兵的紀念碑等,都是歷史印記。

接著大夥兒就到了毛澤東農民運動講習所,原來是番禺學宮的講習所,是當年培養農民幹部的學校。在1926年成立,後來在1953年建立紀念館時,周恩來總理親自為大門上的名匾題字。值得一提的是講習所展覽館,詳細的介紹了毛主席和歷屆主任在這裡的事蹟。

粵劇,源自南戲。明清間的廣州城,經濟繁盛,民間戲曲自然十分活躍。明朝萬曆年間,廣東戲班在佛山成立了瓊花會館,是粵劇行會之祖。後來,因為有藝人參與了太平天國起義,清政府燒毀瓊花會館,粵劇被禁演出直至清光緒年間。一個新的行會經藝人努力後成立,這就是現今為人熟悉的八和會館,而位於廣州黃沙舊地的會館,就是我們此行的下一個目的地。1938年,日本戰機轟炸廣州,會館未能倖免,但大門卻是完好無缺,一直保留至今,彷彿就是粵劇文化一直延續的象徵。我曾任香港八和會館主席多年,自然對八和的歷史認識,但這次和團友們再訪會館,在丁博士的導賞和會館的熱情招待下,大家都對粵劇產生濃厚的興趣,令我感到十分欣慰。

廣州石室聖心大教堂,建於1863年。教堂的所有牆壁、柱子和塔尖都是用花崗石砌城,所以稱為「石室」教堂,也是全世界僅有的四座全石結構歌德式教堂之一。教堂原來和香港有著很大的淵源,由於當年廣州沒有花崗石材,故所有石材都是由香港供應。參觀完這座美麗和特別的教堂後,我們結束了第二天的行程。

「肥仔個頭大過五層樓,肥仔隻手佢細過荷蘭豆」這首廣東童謠中的「五層樓」說的就是第三天行程第一站,樓高五層的鎮海樓。坐落在越秀山小蟠龍崗上的建築,歷史上五毀五建,最後在1928年重建,以鋼筋混凝土,取代自明洪武十三年一直沿用的木架構。鎮海樓在1929年成為廣州市市立博物館,再在1950年改名廣州博物館。廣州建城已有二千多年歷史,而館內的展覽,就按朝代,陳列著這些年間,廣州城發展的歷史。

離開鎮海樓後,就到了越秀山紀念亭。這個辛亥革命的地標,跟香港有著直接的關係。1911年,廣東響應武昌起義,成立廣東軍政府,因為清朝官吏逃亡時掏空了庫房,令革命政府資源匱乏,當時在革命政府工作的香港同胞就回港籌款,得到市民的響應,共籌得三百多萬元。為了紀念義舉,在1929年建立牌坊,可惜牌坊在抗日戰爭時被毀,其後在1948年在原地改建紀念亭。

三天的行程,到了最後一站,孫中山大元帥府紀念館。孫中山先生推翻滿清政府,為中國寫下新章,而孫中山大元帥府,就是國父當年為革命四處奔走時,回到廣州辦公和與夫人宋慶齡一同生活的居所。在細致地還原了當年模樣的大帥府中溜覽時,我們經過一個飛機模型時,丁博士向我們介紹,這名叫「樂士文號」的偵察機,是用孫夫人的洋名 Rosemond 的譯音而命名,一個很溫馨的典故。

三天的行程十分充實,真的非常感謝丁新豹博士的付出,有他的介紹,我們對廣州的認識,比從書本中學到的更為豐富、感受實在得太多。

回到香港後的星期六,因為將要出席國慶活動,就把握時間,到 Salon 處理頭髮。

星期天,國慶日。一早便到了金紫荊廣場,觀看升旗禮和參與酒會。在會場裡見到很多熟悉的朋友和從政時的同事,互相問好之餘,自然也就一些大家關注的事,交換了看法。

祝願祖國昌盛繁榮,國泰民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