荃週記

八月十八日

雖然我仍然逗留在天津進行拍攝,但這星期卻有點不同,因為羅家英在這幾天特地來了天津探望我。這次是他第一次在天津停留,所以他在探班同時也順道在這裡多逛幾天,看看這個中國北邊最大的沿海城市。天津剛好位處華北平原各個河流分支的交匯處,而「津」這個字就是解作水或是渡口。「天津」這個地名由來眾說紛紜,而最為人熟悉的來由是明朝明成祖最初因為渡過了沽河,才成功奪得帝位,因此他賜名「天津」,解作天子津渡之意,以記念當年明成祖的車馬渡過此地。

雖然日間我都是在拍攝場地中工作,但晚上我還是與羅家英乘約一個多小時的車程外出吃晚飯。那天晚上,我們到了一座各國餐廳林立的大厦,選了一間德國餐廳用餐。雖然身在中國,但廚師烹調的德國豬手倒是十分地道,讓我們二人吃得津津有味。這座大厦不光是內裡充滿異國風情,其實這座建築物本來就是一座以歐陸風格建造的大厦,而且要是你有機會在天津到處走走,也許還能看到更多各式各樣不同國家風格、不同特色的建築物。

不知道來過天津的朋友們有沒有看過或坐過馬車遊天津,不知情的朋友也許會不理解,在中國城市以馬車這種英國傳統交通公具作遊覽途徑有點奇怪,但其實天津自1856年第二次鴉片戰爭開始,便陸續與九個國家簽下不平等條約,包括英、美、法、德、日、俄、意、奧、比,合稱九國租界;所以在天津城市走一圈,你便能看到不同國家風格的建築出現在眼前,有日本皇宮似的宮殿、貌似鬥獸場的意大利軍營、由中國最後一位太監總管所設計的中西合壁房子天津慶王府故居等。這些租界大多集中於天津老城東南地區,當你走到租界的邊緣,會看到馬路的一旁是充滿歐陸風格的洋樓建築;望向另一邊,卻是地面中式小店林立的大街,站在路中間張望,真是相映成趣。天津租界經過85年的興衰,隨著1945年抗日戰爭勝利後,最後兩個國家,英、法的租界亦正式被收回。

縱然租界已經不復存在,但它卻對天津造成深遠的影響。表面上,天津的城市面貌出現了大大小小不同風格的異國建築,但背後,西方文化其實慢慢滲入天津人的生活之中,如教會學校為兒童所提供的教育、因外國人居住而出現的媒體、醫療及康樂設施等。這些文化差異豐富了天津這個地方的文化,就像香港過去的殖民歷史一樣,讓社會發展更加多元化,同時卻又融合為一體。

在天津外出多次後,我亦留意到,天津有很多河道分布在各處,所以乘車時經常路過款式不一的橋樑。自康熙年間,天津已出現以鋼材為結構的大橋;而位於租界之內的解放橋,則是全中國舊式鋼橋中唯一仍能開啟的橋。天津現時共有百多座橋樑,各具特色。設計師就在永樂橋車輛行駛的道路上建造了巨大的摩天輪,成為世界上唯一一座跨越河道的橋上摩天輪「天津之眼」;獲獎的大沽橋左右兩邊設計成一大一小的不對稱拱圓,象徵著太陽與月亮日月雙輝,概念非常特別。在天津很多時候都是乘車或在拍攝場地工作,所以我在外出時會在車裡多看看這城市的建築景物,試著以不同角度去認識、詮釋這個獨特的城市 – 天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