荃週記

四月八日

復活節代表悠長假期,月曆上連續四天紅色,一般上班族都眉開眼笑,可惜我不屬於「一般上班族」,第一天假期是新劇拍攝開始,之前一天更要迎來一場重大考試。

所幸應考的不是我,不過籌備任務,我是責無旁貸。香港八和會館成為油麻地戲院場地夥伴,肩負起來年戲院所有演出的重任,而四月五日及六日一連兩天,我們便公開招募新秀演員,助他們擔正大旗,踏上舞台,一賞當主角的宿願,也讓油麻地戲院成為真正的粵劇搖籃。

油麻地戲院,對粵劇界來說絕對得來不易,難能可貴。猶記得二零零八年,政府推出「活化歷史建築夥伴計劃」,當時北九龍裁判法院被列為首批活化建築,香港八和會館就成為首批爭取成為活化歷史建築夥伴的團體之一。花了大量心力、人力、物力,長時間認真努力之後,最後於二零零九年,北九龍裁判法院由美國薩凡納藝術設計學院獲得營辦權,過程多番爭議,我不再細說,總之結果就是我和粵劇界失望加痛心。

粵劇界需要一個場地。當時新光戲院情況未明,西九戲曲中心又要等到二零一五年,粵劇獲列為聯合國非物質文化遺產,廣受國際認同,可是在香港政府、香港市民眼中,這一門中國傳統藝術的生存位置到底在哪兒?幾番爭取,政府答應了把油麻地戲院撥給粵劇界。

油麻地戲院是香港現存唯一的戰前時期戲院,獲古物諮詢委員會列作第二級歷史建築物。特首曾蔭權在二零零六年至二零零八年,分別在任內首兩份施政報告承諾為粵劇物色新場地,支持中國傳統表演藝術及各類演藝發展,最終決定耗資八千萬港元將油麻地戲院及鄰近的油麻地抽水站宿舍(紅磚屋)改建成傳統曲藝表演中心及後勤基地,工程於最近正式竣工。

油麻地戲院本就非為粵劇表演而設,改建後設施雖好,卻只餘下約三百座位,不能算是理想粵劇演出地點,不過如果作為新秀培訓基地,卻是適合不過的。香港梨園需要新血,而一批新秀演員其實已經在劇界打滾了一段時間,也許是尚年輕,也許是少機會,他們未能成功當上主角,成為獨當一面的老倌紅伶。香港八和會館在油麻地戲院租下約一年場地,目的就是扶掖這一班後進發揮潛能,累積經驗,拓展觀眾群,透過油麻地戲院的小舞台,走向他們各自生命中的大舞台。

這次新秀招募反應踴躍,共有六十三人報名,而我們為各角色嚴格挑選人才後,幕後製作部分亦會加緊展開,服裝、佈景、音樂等等都會採取老手帶新手的方式,是真真正正的實戰培訓,而在演出正式開始時,我們希望每一場都會是全新人的製作。

計劃如今來到考試階段,不過是一個開始,之後我們還要為項目招聘各種行政人才,又要管好賬目,因為雖說計劃有粵劇發展基金支持,但他們只是提供經費,我們要自負盈虧,計劃大事小事亦都要自己一手包辦;而且油麻地戲院並非屬於香港八和會館的場地,而是整個粵劇界的,監管者為康文署,我們租下一年場地,做得好與不好,粵劇界在看著,康文署也在看著。壓力大嗎?絕對是,但計劃不得不做,只有讓新秀有機會走出來,香港粵劇界才有未來。

未來尚未可知,八和大考過後,迎來復活節假期第一天,大家怎樣度過呢?那天是耶穌受難日,我也是以「苦難」的形式度過的。星期五《巴不得媽媽》正式開拍,最初以拍攝車上戲分為重,大家以為遊車河很輕鬆嗎?一點也不,拍攝要有導演、攝影師、收音師、燈光師等,加上我這位演員,隨時五六人,不過車子只有四座位,大家應該可以想像擁擠的情況,而且拍攝期間不能開冷氣,車子又要不停在相同地方繞來繞去,到現在我都不知道是自己暈車,還是太忙所以暈頭轉向了。

不論如何,希望大家在剛過去的假期都過得愜意,「復活」後精神抖擻地再在工作上拼搏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