荃週記

四月一日

星期四出席了香港教育學院的學位頒授典禮,這次的身份不是嘉賓,也不用上台,我和香港八和會館一眾朋友浩浩蕩蕩到場,一起坐在台下,為的是賀我們的副主席阮兆輝榮獲院士學銜。

香港教育學院今年一共頒發了六個榮譽院士學銜,表揚對教院和社會有傑出貢獻的人士,包括優質幼兒教育先驅者陳陳淑安女士、香港文化藝術推動者陳達文博士、教育統籌委員會當然委員吳克儉先生、香港歷史專家丁新豹博士、教育工作者黃若嫻修女,以及粵劇老倌阮兆輝先生。

阮兆輝縱橫粵劇界近六十年,由童星開始已嶄露頭角,有「神童」、「萬能泰斗」等美譽,至今仍然活躍於梨園台前幕後,又演戲又寫劇本,還積極參與粵劇行政和推廣工作,出任香港八和會館副主席、香港藝術發展局委員(戲曲)等等,不過阮兆輝最為教院和各界稱頌的成就之一,是推動粵劇教育。

「薪火相傳」是當今粵劇界的大議題,而早於一九九三年,阮兆輝已經創立「粵劇之家」,進行粵劇教育、培訓、推廣研究及資料整理與保留傳統的研究工作;一九九六年獲得藝術發展局資助,為教育署進行了各項在學校推廣戲曲的龐大計劃,將粵劇知識加入中、小學教科書,並將粵劇帶入學校,在數十所學校及政府的社區會堂為學生舉辦「導賞」演出;此外,阮兆輝亦積極參與各大學的粵劇推廣活動,舉行講座及研討會,令粵劇滲入香港各階層教育。

自從粵劇獲聯合國列為非物質文化遺產後,漸漸受到更多人的認同和重視,在學校之間就變得好像芭蕾舞、鋼琴一樣,是一門家長重視和接受的課餘藝術修養,這是我們所樂於見到的。粵劇是一種綜合性演出,唱作念打,劇本、化妝、舞台、道具、音樂、武指,可以說幾乎是涵蓋了藝術的方方面面,只要是喜歡演出的朋友,我相信都可以感受到粵劇的魅力,現在我們所推行的粵劇普及教育,不單是希望可以發掘未來梨園棟樑,也是希望可以有更多觀眾發掘到粵劇的優點和價值,阮兆輝在當中就有著極大的貢獻。

其實近年很多老倌都願意走出來,把粵劇藝術傳授予下一代,這也是香港八和會館近年工作的重點之一,去年我們便成功打入了將軍澳一所學校,與東華三院呂潤財紀念中學進行「粵劇教學協作計劃」,取得不俗成績,而回顧過去與展望未來,我們都有不少梨園忠實分子在默默耕耘,羅家英和李寶瑩早在一九七四年已經走入中學教授粵曲,在聖心書院分別一教十五年和十年,期間分文不收,成為粵劇學校教育的先驅;梁漢威於一九八零年創立漢風粵劇研究院,栽培新人;現任八和粵劇學院課程主任呂洪廣亦是熱心粵劇教育的老倌;尹飛燕、李龍等近年都收了徒弟,傳授粵劇知識。有心人多不勝數,不能盡錄,而未來,有粵劇發燒友梁寶珠繼續為梨園出錢出力,即將上任保良局主席的她,更計劃協辦兩所中學,增設粵劇科目。

阮兆輝當天踏上香港教育學院的台上,香港八和會館和粵劇界上下都與有榮焉。提到香港粵劇,很多朋友都會立刻想到任白、新馬師曾、芳艷芬、靚次伯、林家聲、麥炳榮(阮兆輝師父)等等,幾位大紅伶、大老倌的貢獻是大家有目共睹的,但我希望大家也不要忽略了其他朋友的貢獻,我們還有阮兆輝,還有羅家英、梁寶珠、梁漢威、呂洪廣、尹飛燕、李龍、梁醒波、鄧碧雲等等很多很多畢生貢獻粵劇的朋友,當粵劇在內地因革命動盪而中斷時,是這一班朋友堅持薪火相傳,讓最傳統的粵劇得以延續至今。在這兒我要再次衷心恭賀阮兆輝,也向各位為梨園努力的朋友致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