荃週記

一月二十二日

西九,是香港一個很悠長的藝術夢。

一九九八年,香港回歸第二年,第一任行政長官董建華在施政報告中提出在西九興建大型文化藝術發展項目;二零零四年,時任政務司長曾蔭權提出計劃必須建造一塊巨型天幕,加上單一招標等等問題,引起社會廣泛爭論;二零零六年,政府決定放棄原有發展框架,計劃推倒重來;二零一一年一月,上任僅五個月的西九行政總裁謝卓飛突然呈辭,西九項目再現陰霾;同年三月,西九新概念出爐,政府經諮詢後決定從三個方案中選取一個為主線,再吸納另外兩個的優點,西九計劃終初現眉目。

香港回歸轉眼即將迎來十五周年,而這一個西九夢,我們發了足足十四年,二零一二年,文化與藝術終於真真正正踏足西九這片土地,而更令我雀躍的是,率先進駐西九的,正是粵劇界。

一月二十日年廿七,西九大戲棚搶先在西九跟大家見面,成為這一個大型文化藝術區內頭炮正式活動,四天六場演出的門票火速售罄,在此特別多謝廣大戲迷的支持,這一項成績,對我們梨園中人確是一大鼓舞。

西九大戲棚以粵劇掛帥,讓大家在最傳統的竹棚,欣賞多位老倌紅伶傾力演出多個為賀歲檔期精心挑選的劇目,不論台前幕後、台上台下,都一起回味香港最地道的戲棚風光。

演出之外,戲棚周邊的展覽和活動,我們都花了不少心思。完整的戲棚文化,除了竹棚內的舞台外,還有四周大大小小的攤檔,賣瓜子小吃的、賣飲品的、賣小手藝小玩意的,好不熱鬧,這一份不少朋友回憶中最原汁原味的戲棚風光,正是西九大戲棚想要努力再次發揚的傳統;觀眾朋友更加可以在粵劇電影欣賞會中,回味更多往日梨園好戲與踪跡。

另外,我們還與五位當代藝術家合作,展現粵劇的活力和西九的多元化,舉行視覺藝術、設計、流行文化,以至新媒體展覽。德國攝影師吳爾夫鬧市中的老倌造型照、陳餘生的《新年十二獎旗》、朱興華的花燈、楊嘉輝和朱力行的應用程式創作《大花臉》等,都令大戲棚在保留往日傳統之餘,帶來更多更多驚喜。

西九大戲棚,無疑是我和許多粵劇界朋友一次驕傲又振奮的活動,不過風光過後,明天便會步入終幕,終究只是臨時的竹棚,無可避免要徐徐拆卸,而幾乎是我們粵劇演出唯一殿堂的新光戲院,亦即將在二月十九日結業,我們未來將何去何從?等待下一年的大戲棚?爭取不合粵劇規格的演出場地?說來說去,望的,還是只有一個西九夢。

西九文化藝術區將會包括多個大型項目:中西各式表演藝術場地、博物館、劇院等等,而粵劇界期盼已久的戲曲中心,屬於第一期工程項目,這都是業界一直大力爭取的結果。可是西九目前還是一片荒蕪,第一幢建築物真正在這片土地上出現,可能是三五年後的事情,對粵劇界來說實在太過遙遠。

粵劇是香港第一項聯合國非物質文化遺產,可是這一條藝術道路並不平坦,但縱然如此,這一個西九夢,我們還是會堅持發下去,直到有一天它不再只是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