荃週記

十二月二十一日

香港八和會館正面臨一次重要變革,所以最近都忙於會館的事務,這星期當然也不例外。

許多朋友都把焦點放在會館修改會章,申請為非牟利慈善團體一事上,當然,這一改革是重要的,但其實也不過是一個手段,目的是讓會館和粵劇有更好發展,要達到這目的,其實不單要申請為非牟利慈善團體,而是要更好地把握成為非牟利慈善團體後所能享有的一切權利和義務,竭力爭取。

最近發展局推出「活化歷史建築伙伴計劃」,邀請各機構以社會企業形式活化和經營香港歷史建築,提交建議書,再由活化歷史建築諮詢委員會進行評審。這一次接受申請的歷史建築總共有七幢,包括舊大埔警署、雷生春、荔枝角醫院、北九龍裁判法院、舊大澳警署、芳園書室及美荷樓,而香港八和會館已經申請成為北九龍裁判法院的活化伙伴,並已進入最後三強。

為了這項計劃,我可說是使出了渾身解數,用盡了我的人際關係,掏盡了我的誠意,用一百二十巴仙的力量,打造最強的團隊,製作建築設計模型,務求令委員會知道我們有心,也有能力好好活化北九龍裁判法院。

計劃共接獲逾二十份申請書,遴選至今已踏入關鍵時刻,我們更是不容有失。十二月十七日我和會館的代表與活化歷史建築諮詢委員會會面,接受他們提問,我在會上以「需要、機遇、挑戰」三點,道出委員會為何要讓香港八和會館成為北九龍裁判法院的活化伙伴。

「需要」,是國家需要,中央政府已表明支持省港澳三地向聯合國申請把粵劇列為人類非物質文化遺產,可見國家對粵劇的重視;而香港行政長官曾蔭權在施政報告中亦提及要弘揚本土文化,而粵劇正是本土文化的代表,每一個社會都需要屬於自己的本土文化,所以這也是香港社會的需要;當然擁有一個良好的場館,當然更是業界的需要,而且新光戲院結業在即,香港又沒有任何粵劇博物館、地標,長此下去,上述種種國家、香港需要,也不過是空談,更遑論業界存亡。

「機遇」,當然是指「活化歷史建築伙伴計劃」,計劃由政府資助建築翻新費用,只要能夠確保日後可自負盈虧,政府更會資助首兩年的營運,對一向收入不多的粵劇界而言,可謂是一個不容錯失的重要機遇;而且香港近年越來越多人關注保育,包括文化保育,可見推動粵劇文化保育的時機已經成熟。

「挑戰」,北九龍裁判法院這樣的大項目,對會館而言確實是一項挑戰,委員會內許多朋友最大的關注,都是會館到底有沒有能力,籌得足夠經費,日後在自負盈虧的情況下繼續營運,在這方面我亦一再向各委員保證會館上下定必全力以赴,而且如果只為經濟問題而令會館飲恨,也實在太可惜了。沒錯,如果把北九龍裁判法院撥歸其他大團體營運,這方面的顧慮或許會較小,但是換一個角度,北九龍裁判法院對那些大團體而言,可能不過是即將成為他們眾多分部的其中一個,意義不大,但是對香港八和會館和沉寂多年的粵劇界而言,北九龍裁判法院絕對是一個翻身之所,也是會館上下都準備好要迎接的挑戰。

結果會是好消息還是壞消息,暫時還是未知之數,老實說,最近為了會館的事,我的確感到十分大的壓力,上一篇週記也提及了修改會章引發的一番風波,托賴香港八和會館總算於前兩天,正式通過註冊為非牟利慈善團體,效法香港話劇團等藝術文化團體,在享受更多政府福利和吸引善款同時,全力推動藝術文化發展。

改革必然會觸動既得利益者,也必然會面對阻力,在這兒我再一次衷心感謝各位會員的支持,為粵劇界的發展邁進了一大步,也期望北九龍裁判法院將會成為會館和粵劇界未來的基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