荃週記

九月十二日

在九月份舉行的「高馬得戲曲人物展」以及「城市文化沙龍」,本人獲邀出席和分別擔任主禮剪綵與主講嘉賓,感到榮幸之餘,亦獲益良多。

生於江西省贛州市的高馬得國畫大師,在天津河北省立水產專科學校漁撈專業學習,其後患病,病中自學美術,奠定了後來從事專業的基礎。

高大師自1942年便開始從事新聞出版工作,60年代的他醉心於中國戲曲,遂以中國畫形式描繪戲曲人物,其中的《 三打白骨精 》彩墨連環畫在聯合國教科文組織亞洲中心ACCD1 9 7 8 年舉辦的兒童讀物插圖評獎會上獲獎並出版;《 三借芭蕉扇 》彩墨連環畫在江蘇省兒童文藝創作評獎會(1957~1979)上獲一等獎並出版等等,多年來獲得多項殊榮,可見高大師的作品已被受世界各地人士的認同。

在畫術方面,高大師以漫畫藝術的誇張手法,結合國畫幽雅的技巧,稚拙諧趣,只是寥寥數筆,單線勾畫,流暢簡潔,便可以令所繪畫的戲曲人物又生動,又有趣,把畫中戲曲人物既豐富而又復雜的內心世界表露無遺,可謂形神兼備,善於利用淡色的他,更令人有如入夢境的感覺,變成一種獨特的風格。

今次有幸擔任「高馬得戲曲人物展」的主禮剪綵,與各藝術家及來賓聚首一堂,分享當中的喜悅,欣賞高大師的名作,對於我來說,確實是一次很難得的機會,而畫展中的作品都是描繪戲曲人物,所以對於喜歡戲曲的我,亦多了一份特別的親切感。

另一邊廂,羅家英和我獲邀擔任「香港城市大學 - 城市文化沙龍」的主講嘉賓,所謂「沙龍」,是法語客廳(salon)的音譯,指文人在家中聚會談論學問或時事。而「城市文化沙龍」的由來是張信剛校長與其太太周敏民素來很喜歡與朋友談及一些「不食人間煙火」的話題,所以就起了舉辦「文化沙龍」的念頭。

「城市文化沙龍」至今已舉辦了九年,每月一次,當中探討的主題有京劇、粵劇、考古、茶道、國畫、太極拳、二胡、出土文物等等。

而是次的聚會,來賓賢達共46人,在城市大學校長張信剛先生家中舉行,所談及的主題是「粵劇何去何從」,探討粵劇過去、現在,未來的狀況和發展路向,存在的問題,例如場地、新一代培訓、政府配合等等的要點,都是延續粵劇生命不能忽視的論題。

其次,當晚我跟羅家英更帶同一隊樂隊,即場分別演唱了一曲,我選擇了演唱師傳梁素琴的作品,由譚惜萍撰曲,以琴腔來演繹的「白頭吟」,而羅家英
就為國慶而親自撰詞演繹,希望能夠增添現場的氣氛,感受我們對粵劇的熱誠。

對於是次三小時多的聚會,我們都結識了不少新朋友,各人把酒暢談,共享美食,高談闊論,暢所欲言,打破了演講給人嚴肅的規範,使賓客更易投入,經過了今次的參與,我終於明白為何每次來到結束的時候,來賓總會對「文化沙龍」懷有依依不捨之情,相信只有座上客才能夠有深深的體會。

最後,對於這兩次的盛會,這章生活隨筆,如張信剛校長與其太太周敏民在<<契闊談讌七十回>>中所寫:『「對酒當歌,人生幾何?」這班朋友,這番景況,這些高論,不紀錄下來,行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