荃週記

七月二十九日

對於祖國現時的狀況,大多都是從新聞報章裡得知,但經過親身的視察後,所見所聞,卻令我大開眼界。昔日破落的唐山,現時已是現代化的城市,擁有豐富旅遊資源的景點。在七月二十一日至二十六日,由政協副主席董建華先生及董太的帶領下,全國政協共八十一人,到天津市及唐山市進行視察,而是次的實地考察,使我更加明白瞭解國內的情況。

首先,我們到達天津市,以“科技是第一生產力”為理念的天津濱海新區,濱海新區立足天津、依託京津冀、服務環渤海、輻射“三北”、面向東北亞,建設成爲我國北方對外開放的門戶、高水準的現代製造業和研發轉化基地、北方國際航運中心和國際物流中心,逐步成爲經濟繁榮、社會和諧、環境優美的宜居生態型新城區。濱海新區經過十多年的發展,綜合實力不斷增強,服務功能進一步完善,是繼深圳經濟特區、浦東新區之後,又一帶動區域發展的新的經濟增長極。

另外我們更親臨天津港,天津港在2005年實現港口吞吐量2.41億噸,躋身世界深水大港行列,而天津港保稅區更與世界上100多個國家和地區建立了貿易聯繫,成為全球營銷網絡的重要據點,及中國北方連接海內外進出口的通道。

其後我們亦有參觀中新藥業自然人文陳列館,是國內第一家自然人文與中藥科普基地,集自然人文、醫藥文化、中藥知識、天津中藥產業百年的發展等於一體,規模之大、藏品之豐富,都居國內首位。

離開了天津後,我們隨即抵達唐山市,參觀了唐山抗震紀念館以及唐山抗震紀念碑,而河北理工大學地震遺址更有一塊石雕,清楚刻有唐山大地震發生的時間與日子:一九七六年、七月二十八日、星期三、凌晨三時四十五分。地震發生時,因河北理工大學剛建成,未有學生及員工,所以慶幸沒有任何傷亡。不過,當年的七點八級的大地震,總共導致二十四萬兩千餘人喪生,十六萬四千餘人重傷,是二十世紀傷亡人數最多的一次地震。

再者,為了使在唐山大地震受難的傷者,有一個棲身之家,政府在1981年興建了唐山截癱療養院,令他們得到救治、康復和療養。當中的傷難者背負著身體的殘缺,心靈的重創,親人的離去,在沉重的回憶中走過三十個寒暑,他們以積極的心態面對人生,體驗生活的豐富多彩。當日的參觀,我跟他們合唱了一曲「萬水千山總是情」,院內更有一位姚小姐邀請我在她的日誌上寫上鼓勵的字句,我即以「永不言敗」四字作回贈。療養院內每個人背後都有一個故事,大家的互相關懷與支持,由悲傷中重身振作的過程,他們的堅毅不屈,都教我為之感動、佩服。

離開了唐山截癱療養院後,我們前往參觀著名的唐山陶瓷,香港及澳門回歸時,在禮賓府用來招待賓客的骨瓷,是董建華夫人在唐山陶瓷中所挑選出來,並捨棄其他數大外國陶瓷品牌,可見唐山陶瓷的舉足輕重。

經過了一番的視察後,我們稍作鬆弛,到中國唐山皮影劇團欣賞中國民間藝術:皮影戲,唐山皮影戲歷史悠久,發源於灤州,盛行於樂亭,故有稱「灤州影」、「樂亭影」,而道具是用驢皮製成,因又稱為「驢皮影」。在台前立設影幕,操縱員在後操縱影人的各種形象表演,同時有配音員的演唱、燈光、布景、音樂等的拱托,介紹劇情,表達劇中人物的情感。據師傅所講,昔日的皮影人物只是長一尺,現在的已有兩尺多,因此更講求控制技巧。另外,原來可以在後台操控皮影公仔,是需要經過五年多的練習,而現在這行業漸趨年輕化,相信可以使皮影戲得以繼續歷代留存。

其後,我們參觀了唐山大地震後的另一建設:曹妃甸,經過十年重建、十年振興、十年快速發展,曹妃甸這片島嶼已成河北、北京乃至整個中國的關注焦點。被譽為「國寶之地」的曹妃甸距唐山市中心區80公里,北京220公里,天津120公里,秦皇島170公里,地勢優越,交通方便,水深岸陡,岸前數百米即有36米深的海溝,形成天然深水航道,是為25萬噸級礦石碼頭,為大型深水港口建設及監港產業發展提供了優越條件,具有廣闊的發展前景。在此行,我們一眾委員亦提出了一些意見,例如污水處理,港口分佈問題,在青島、天津、大蓮也有相類同的港口,此建設會否是多此一舉等等,在意見交流當中,我們亦獲益良多。而為了配合零八年北京奧運會的緣色環保主題,更把大部份的媒油廠、煉鐵廠遷移至唐山,北京得以發揮其首都的功能外,此舉亦有助唐山的經濟發展。

由唐山市花上一個半小時的車程,來到我們的最後一站:遵化,當然要先嘗試當地著名的天然綠色食品甘粟。之後我們參觀了中國現存規模最大,體系最完整的古代帝王后妃陵墓群:清東陵,是清王朝入關後開闢的第一座皇帝及皇后的陵區,從1663年葬入順治皇帝起,至1935年葬入同治皇帝的最後一位皇貴妃為止,歷時272年,共葬161人,現時已被列入世界文化遺產。由於時間緊迫,我們只遊覽了乾隆皇及慈禧太后的陵墓,在乾隆皇的陵墓前,有一龍鳳並列的石牌坊,而在慈禧太后的隆恩殿前,有另一石牌坊採用了高浮雕加透雕的工藝,它一改龍鳳並列為鳳上龍下,描繪同治和光緒兩朝慈禧弄權之境況,反映了當時慈禧太后垂簾聽政的政治形勢。其實在清東陵裡,確實有很多值得花上時間細看的歷史文物,例如慈禧陵三殿內壁上八幅「五福捧壽」的磚雕圖案、石牌坊、五石供等等,精美的建築、完備的體制、珍貴的文獻,都為我們認識清朝提供了寶貴的實物佐證。

今年是唐山大地震三十周年紀念,當日的天災,在很多唐山市民的心目中,可能仍舊是歷歷在目,解放軍走百里路搶救災民等等的情境,我們在照片或紀錄片當中都可以略知一二。在大地震當年,更是中國三位重要人物的去逝:毛澤東、周恩來、朱德,而鄧小平亦在批鄧運動中下台,所以1976年對於中國,對唐山市民的影響極為深遠,也是難過的一年,直至現在,經歷了三十個年頭,昔日破落的廢墟已看不見有震後的遺跡,他們的勇敢、堅忍,是我們中國人的驕傲、光榮。

縱使人民國家如何的努力,只能慨嘆一句:土木可以重建,但生命卻不能重來。天災後,無數親人的離去,在唐山市想找一家完整的家庭,卻是不容易,希望在不久的將來,我們的科技可以預測各種天災的來臨,人與自然得以和諧共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