荃週記

六月十七日

根據香港特區政府統計處的統計數字所得,2005年年中,香港人口比例,每1000名女性,就有922名男性,而中國計劃生育委員會的統計亦得出,中國每出生100名女嬰,就有170名男嬰出生,遠超出104比107的國際警戒線。人口比例的差異,使現今的一代難以覓尋伴侶,而中國與香港的人口性別比例剛好相反,亦形成兩地男女結合的原因之一。

近期國內某電視台所製作的節目「魯豫有約」,訪問了一些參與相親活動而認識的男女及其家人,例如「公園的約會」、「八分鐘的約會」等等,當中有成功的例子,亦有失敗的個案。

各類型的相親活動大同小異,其中有一個名為「公園的約會」的相親活動,公園內安放了壁報板,希望結識異性的朋友可以把自己的個人資料,例如姓名、年齡、職業等等,交給主辦單位,張貼在壁報上,有興趣者就會把一隻蝴蝶型的咭紙記號,貼在心儀對象的資料履歷上,然後向主辦單位索取電話。

當中較為特別的,莫過於大多數的伴侶都是由父母代為挑選,所以在公園壁報板前徘徊的較多是父母,而不是相親者本人,甚至交換電話號碼後,仍然多是相方家長的溝通,直至親戚父母認同後,才讓他們的子女有所聯繫和接觸,部份是經過半年的了解才初次見面。

其次,國內這眾相親者的父母,他們較為著重對方的背景出身、職業、所擁有的財產等,大部份都是與金錢有關,原因可能是擔心經濟問題,但背後的理由亦離不開父母擔憂子女的將來,為人父母者,當然希望下一代生活安穩,溫飽常樂,所以與其批評他們現實市儈,倒不如換個角度,其實一切都是出自真切的關懷及愛護。

另一方面,在國內24歲而又未有伴侶的,父母都會開始著急及憂心,反觀香港人遲婚的風氣,在2005年,香港男性初婚年齡的中位數是 30.5歲,女性是27.6歲,兩地確實是有所不同。就算現時本港互聯網上所流行的異性結交壁報板,亦因青年男女並不希望父母牽涉在其中,而造成一定的危險,發生了不少意外及悲劇,所以結識朋友或伴侶也要小心謹慎。

再者,香港男士在國內娶妻,已經是不足以為奇的事實,但現今的香港女性亦開始返回祖國覓尋伴侶,原因是香港女多男少,還是中國的男士較為可取呢?無論是什麼原因,會否在國內結識異性,現在中國的經濟蓬勃發展、科技日趨成熟、以及教育水平的提升,確實是值得我們留意及鼓舞。

總括而言,縱使中港兩地分隔,環境文化存在差異,不過,大家始終是來自同一個民族,因此身邊的伴侶,到底是來自中國還是香港,仍舊值得介意,或追問當中的因由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