荃週記

四月二十九日

西九龍在1996年完成填海用地,在1998年時特首董建華提出西九龍文娛藝術發展計劃,在2003年政府以「單一招標」方式,吸引三個財團成功入圍。在2005年十月,因社會不滿「單一招標」,政府提出新的發展計劃,將中選財團的可發展商住用地減半,又要求繳付三百億元支付文化設施的經營費用。最近因財團兩個不接受和一個沒時間表拒絕繼續參與,而立法會西九龍文娛藝術發展計劃小組委員會亦主張:取消天幕和分拆住宅、文化用地、另立法會亦對政府繞過該會撥款興建設施有異議。於是政府便決定將西九文娛計劃「拉倒重來」,決定不會依原定計劃推展「西九項目」,並由政務司許仕仁主持諮詢委員會,研究核心文化設施需要和融資方法,更擬定當中的委員應有廣泛的代表性,專業及屬於業界人士,而粵劇界的代表包括有周振基及劉千石,他們既非專業,亦非粵劇界的行內人士。對於今次有這樣的安排,大家在各大報章雜誌或電台,都可能聽見我和粵劇界的同行有很大的迴響。

較早前,我們幾經努力把唯一可演粵劇的新光戲院之租約延期由2003至2009年初,之後就要交回地產商,而每年平均有二百五十場粵劇都是在這裡演出,租約期滿後,政府現正打算把高山劇場推介給我們粵劇界,但高山劇場是模仿新加坡的露天劇院而建成,一半的坐位是露天,日曬雨淋,其後政府斥資由露天改建為室內,不過,高山劇場還是有很多不足之處,劇院以扇形設計,兩側的觀眾當然是看不清楚演出者的衣飾及演出功架,這樣又為什麼要入場欣賞呢?再者,一個大老倌平均有十個衣箱,後台又沒有充分的空間安放。化妝間更甚,在二樓和三樓,這些紅伶穿著沉重龐大的戲服,都不要計較方便與否,但確實是非常危險,就連戲台衣邊與雜邊,這兩邊的虎度門都沒有足夠的位置出入,樓底又不夠高,如何掛佈景呢?而看粵劇的觀眾多是比較年長的人,高山劇場位於土瓜灣的內街,地方偏僻,在高山道公園裡,又有斜路,交通不便,更沒有地鐵可到達。難道要這些長者為了去看一場戲劇,而在交通上左轉右接嗎?

待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