荃週記

四月二十二日

以前的馬灣,是一個有濃厚鄉村風味的漁村,在舊墟小巷之中,會嗅到陣陣蝦羔蝦醬的香味。除了漁民外,還有不少農民在此種植瓜菜、稻米。據說是陳姓的農民,最先從青衣遷移到馬灣。另外,這地方曾經是連接九龍的重要關口。在1898年,清朝政府租借馬灣裡的七英尺地方,給英國政府擺放桌子,讓人過關時簽文件。今天,「九龍關借地七英尺」這塊石碑仍屹立在馬灣之上。而在這星期,因演神功戲的關係,我有機會再親臨這地方,才驚覺她竟然起了那麼大的變化。

還記得以前到馬灣,除了乘街渡外,就別無他法。現在,隨著機場的開發,通過青嶼幹線,車輛已可直達馬灣。不過,這裡仍有車輛駛入限制,一般只限有准許證的私家車和貨車通過。而我因演出得到准許證,所以可以自行駕車進入,但所行的路線,仍只限於至戲棚的道路。另外,人們亦可在中環二號碼頭(珀麗灣碼頭)乘快船到達,船程大約只需二十分鐘。

進到馬灣,就好像到了另一個地方似的。我仍看見不少有鄉村氣息的丁屋及原居民。馬灣的登記人口有三千多人,但因為有不少居民已轉到市區或外地謀生,所以真正在這裡居住的,只有一千三百多人。這裡鄰近海邊,空氣清新,樹木繁蔭,是繼愉景灣後的另一個無煙城。之前新鴻基地產收購若干部分的地方,亦與當地村民以地換屋,並將之規劃得井井有條,整齊有致。其中一邊是統一式的三層式樓房,供原居民居住。而另一邊則是新型屋苑「珀麗灣」。珀麗灣的樓房較高,但最多也只是二十至廿五層。在演出神功戲期間,因為主會請客,而當時又沒有車接載,所以我也有機會在區內行走。由戲棚走到珀麗灣,大約需要二十分鐘。那裡空間廣闊,到處都是休憩場所,青草樹木,好不舒適。而苑內有專巴直達葵芳及青衣機鐵站等交匯處,交通十分方便。另外,幼稚園、小學、會所及各類康樂設施俱備,小孩子可以在區內求學及成長,直至升中才到外面尋找中學。因為區內限制車輛駛入,所以居民可以四處走動,不怕被車輛撞倒。

馬灣與市區相比,可說是天壤之別。我間中也要到中環、銅鑼灣等地辦事,走在街上,沙麈滾滾,迫得我要用手帕掩面。但在馬灣卻完全不同了,這裡環境樸素、舒服怡人。相信追求高生活質素的城市人,也會漸漸地搬到這等地方居住。因此,馬灣將來應有更大的發展空間,人也會越來越多。

在五十年代的馬灣,每年有兩次神功戲上演:中秋節演三日,天后誕演四天。後來到了六十年代,改為只在天后誕演一次。每年的神功戲,場內外都十分熱鬧。村民會競投用金器造的吉祥物,又會點燈、燃點炮仗、還神等等。而燒豬、雞、嫁女喜餅及水果,就是還神的必備食物。今次我們演出的地點,是一塊將來用作興建丁屋的空地。但這地方是從未演過神功戲的,所以演出前會有「打虎祭台」的儀式。村民會戴上面具,扮作武松,打虎祭台。在我看來,這些習俗都十分有趣。而村民亦會在戲棚外擺賣各樣吉祥物,例如金造的船、佛像及金錢。另外亦有很多土產,而我今次就有機會品嚐一些客家茶果。茶果分為鹹甜兩種:鹹的是由糯米粉、花生及眉豆製成,以及由糯米粉、雞史藤及花生製成的。因為雞史藤壓出來的汁是黑色的,所以這種茶果也呈黑色。而甜的則由糯米粉、花生及糖製成。這些茶果非常美味,我也買了數十個回去給同事吃。

透過每年神功戲的演出,我先後到過香港大大小小的村落、漁村。期間,我除了可以「過大戲癮」外,還感受到各地慶祝天后誕的濃厚氣氛,這也是樂趣無窮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