荃週記

荃周記 (六月二十日)
	
踏入第二個星期的廣東省巡迴演唱,我們一行人經歷個多星期的舟車勞頓,不停地東奔西走演出,轉換不同地方的酒店,身心俱疲。再加上我受到膝蓋的傷患困擾,很多時候需要留在酒店休息。透過X光檢查,証實是滑膜炎。幸而得到前廣東省前政協委員黃憲章醫學教授處方醫治,膝蓋的傷患已經有明顯的好轉,真的要向他說一聲謝謝。

巡迴演唱的尾站廣州,是廣東省的省會,中國十大城市之一,素有美食天堂的美譽。由林林總總的街頭小吃,到別具特色的酒樓飯館,足以令我大飽口腹之慾。碰巧是端午節,內地有形形色色的稯子。嗜鹹的可以吃一些傳統的稯子,嗜甜的新派稯子,各適其色。

這次巡迴演唱的最大的得著,是可以增加與內地粵劇團合作的經驗,促進兩地文化交流。另一方面,在休息閒暇的時候,有機會欣賞國內佛山青年粵劇團演出『小周后』,在此順道說出一些我對傳統戲曲的感受。在這三十多年來,傳統戲曲經歷了幾次的衝擊。國內在文化大革命的期間,人們沒有演出傳統戲曲,取而代之的便是演繹改良戲劇「樣板戲」,劇目包括有「紅燈記」、「紅色娘子軍」和「沙家_」等。直到近二十年來改革開放以後,人民普遍崇洋熱烈追求國外的文化,追捧外地的流行歌曲及演唱會。從而減低了對傳統戲曲的興趣。近幾年來為了吸引多些年輕一輩的觀眾欣賞傳統戲曲,內地的戲曲再次追求改革。以龐大的製作費(百多萬),金碧輝煌的佈景、改良的戲服、一流的燈光設備、加入大量的話劇元素和聘請外省導演執導為賣點。與較早前欣賞過的歌唱粵劇「花月影」、京昆「桃花扇」相類同。國內的京劇和上海越劇也正循這個方向改革,若以這種改革作為戲曲的主要方向,便需要認真審慎探討。

國內這些改良戲曲也不失為一種新嘗試,但略嫌華麗有餘,戲味不足,有點像「歌唱話劇」。若將它們視為歷史悠久的傳統戲曲,教導年青一輩,我便有所保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