荃週記

荃週記(16/04/2004之一)

一連四天的樂施會貴州之旅,終於完滿結束,感覺是百般滋味湧上頭。我並不是第一次踏足貴州,「天無三日晴,地無三里平」就是我對貴州的印象。先天的資源不足,任憑農民如何努力、如何奮鬥都難逃貧窮落後的厄運。或許,我們外界的幫助就是他們唯一的希望。所以這次貴州之旅的主要目的,並不只是考察,而是探討我們還可以為他們帶來什麼。

旅程的第一站,是距離市區五小時車程的晴隆縣。途徑關岭縣新鋪鄉,剛巧碰上每隔七天才舉行一次的「墟期」。要了解當地的文化,唯有體驗當地的文化。所以決定爭取時間,下車逛一逛。趕來墟期的人,從不同的村鎮徒步而至,攤檔售賣著各式各樣的貨品,如布疋、糧餉、日用品、甚至假牙,應有盡有。這裡換假牙的服務跟我們的大為不同,因為他們是以他人脫落的牙齒作假牙的。從我們的角度而言,這是既奇怪又不合衛生的。但是對他們來說,這是既正常不過的「技術」了。從這輕輕的一點,就可以看見彼此的條件差距是多麼的百萬仗遠呢!

再經過一段顛簸不平的泥濘山路後,終於到底了目的地—晴隆縣江興村的「希望小學」。這所學校是由樂施會、縣政府及當地的村民一起籌募經費興建而成的。雖然沒有先進的設備、沒有華麗的裝置,但是它已經是170個學生的希望。這學校興建之前,他們要攀過好幾個山頭,以約兩小時的行程,才能到達最近的一所學校。正因這些環境因素,促使很多小孩成為了失學兒童。「江興村」既沒有小學亦沒有道路連接其他公路,兼且地勢險峻、地形複雜。村民不論去那兒,都要徒步走過難行的山路。對我們來說這真的是苦不堪言,但他們卻無奈地變得習以為常。在樂施會的資助下,當地進行了打砂鋪路的項目計劃,為他們提供打砂機等物料,讓全村總動員「投工投勞」,在懸崖峭壁上平整出一條山路,使村民可以較為容易出入江興村,提高了他們的運輸力。一條平坦的道路,不論是對我或是你們都是理所當然的公物。而他們卻是要經過一番勞力,才能獲得這恩賜呢。

社區外在環境得以改善,但最重要的還是農民內在的生活質素,能夠自我提高。究竟我們可以怎樣幫助他們呢?

荃週記(16/04/2004之二)

「『江興村』 -- 一個民族雜居的村寨,布衣族雖然是主體民族,但其經濟狀況和文化有較大的差異,住房大多數是茅草屋,不使用廁所,不施農家肥,化肥又買不起,耕種方式粗糙,婦女承擔了家庭內外的勞動,90%的婦女不會講漢話,打田插秧季節男性聊天,女性勞作。」

看過這段文字,或多或是對這條窮鄉僻壤有少許認知。農民貧窮的問題,並不是一時三刻可以解決的。所以,我對樂施會以「助人自助」的手法,協助他們自力更新,解決長遠貧困的問題,深表贊同。

探訪貴州的旅程中,有兩位村民的生活情況,令我印象猶為深刻。其中一人就是王益會女士。透過樂施會的社區信貸小額貸款計劃,使王女士得到了四百元裝置農耕生產的用具和物料,再接受了樂施會的農耕培訓計劃,以更有成效的方法,在不足一畝的田地種植甘蔗,結果收成理想,讓她賺到差不多二千元,大大提高了生活。她還表示希望能把賺取的金錢,作供養子女唸書之用。另一人就是青龍村的李正國先生。他同是受惠於樂施會的社區信貸小額貸款計劃和農耕培訓計劃,讓他學會了「玉米肥球項目」(那是一種加快生產速度的種植玉米方法),使得出的成收多於以往兩倍。此外,他還運用貸款購買了數頭豬,生產、飼養豬隻,增加收入來源。這一切,不但令李先生改善了生活的基本條件_還因為自己努力的成果,使他提高了自信心。

看見他們開心的笑臉,我就知道這「助人自助」的手法,對他們起了顯著的作用。他們得到借貸增加自己的生產力,賺到錢後便還給村落(不是還給樂施會的),然後村代表就會把這筆錢用作改善村莊環境之用,靠大家的努力和勞力創出希望的明天。所謂「長貧難顧」,協助和教育他們運用雙手走出困境,真的才是上上之策呢!

內地農村現時仍有近三千萬人未能決溫飽問題。對於解決農村問題,中央政府亦列作「重中之重」,那麼我們又焉能坐視不理呢?要助他們成為另一個王益會或是李國正,真的要靠我們的一顆助人之心。

(小插曲:由於到貴州的航機並不頻密,所以我們去程和回程的時候,遇上同一眾的香港人,而他們前往貴州的目的,亦是為了幫助當地有需要的人。在航機上,我們更交流了所見所聞,讓我感受到人間有情的那份喜悅呢!)

http://www.oxfam.org.hk