荃週記

(13/03/2004)

昨天才剛剛從北京回來,參加完為期十天的第十屆全國人大第二次會議和第十屆全國政協會議。現在雖然覺得有少許疲倦,但是回想起這十天的議程,還是覺得甚具意義的。回顧二零零三年,我們既要迎戰非典的突如其來,又要面對國際的多變形勢,但是仍然做到迎難而上,真的令人感到鼓舞。

二零零四年是我國邁向新里程的關鍵年,所以這次「兩會」會議的內容亦以務實為原則,討論的問題覆蓋面亦甚廣泛。而當中最引起我關注的就是我國的農業問題。中國全國人口大約是十三億,其中八億是農民,但是近年來由於種種因素,使農村產生的問題與日俱增。在經濟的迅速發展下,許多農村、農地都成為了開發區的犧牲品。風化、水質污染、土地污染等生態問題,亦因為土地給隨意更改,而逐步顯生。這樣的環境因素,使耕地和農產品的素質下降,沒有良好的土地、沒有優質的產物,農民又可依靠什麼維生呢?若言種糧減少了,就會引起糧食問題,可能因此需要進口農產品。我國一向都是以農立國,這樣的循環大家是不忍看見的,所以溫家寶總理提出解決農業、農村、農民的問題是政府工作的「重中之重」,因此必須「加強農業、保護農業、努力增加農民收入」。

早前於香港鬧得熱烘烘的話題「愛國論」,亦成為會議中一個討論焦點。社會不斷進步,我們對精神文化的索求,更應該隨之而增長。愛國的觀念,不但要在香港推行,在國內亦要加強教育,特別是對新一代的灌輸。事實上,愛國不僅是一種意識思想,還是一種行為表現。例如藝人趙薇穿著日本軍旗時裝、上海富商周正毅涉嫌造市,還有各式各樣的貪污,其實都是有損國家的行為,違背了愛國的原則。

要弘揚愛國精神,應該是打從內心出發。因為只有穩健的國家,才會有安逸的社會。

政府和領導層,抱著以民為主、全心為人民的理念管治國家。而我們亦應該負出努力,愛護國家、深化文化,使國家的發展愈趨成熟,提升我們的國際地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