荃週記

荃周記 (八月十七日)

最近與羅家英上了廣州,為的是欣賞廣州粵劇團演出的新劇目「花月影」。

粵劇源於廣東,是地方戲曲,在不同年代,有不同的流派。在香港,五、六十年代的粵劇曾經盛極一時。好像芳艷芬,她的戲寶如「六月雪」、「洛神」等等⋯至今令人難忘,麥炳榮和鳳凰女的「鳳閣恩仇未了情」大家也懂得啍上一、兩句,而任劍輝、白雪仙伙拍著名編劇家唐滌生,流傳了很多膾炙人口的戲寶,如「帝女花」、「再世紅梅記」等等⋯在當時,粵劇界人才輩出,何非凡、鄧碧雲、新馬司曾,位位紅極一時,戲迷追捧名伶,就像現在的fans追捧偶像一樣。而在廣州,很多著名的粵劇名伶,他們的唱做功架,影響著粵、港的粵劇界,例如:羅家寶的「蝦腔」、紅線女的「女腔」,陳少風的「山伯臨終」,很多人都爭相學習。

我看粵劇發展至今,已改變了不少,近來,無論是香港或大陸,均有屬於自己風格的粵劇。羅家英、阮兆輝、梁漢威、文千歲是現在香港粵劇界的活躍份子,他們不斷創新,為粵劇注入新的元素。好像羅家英不時推出新劇目,甚至改編莎士比亞名劇「馬克白」,梁漢威、文千歲不斷鑽研新唱腔,而阮兆輝則混合了京崑劇的手法去演繹,現在的香港粵劇,可以用「百花齊放」來形容。

至於在大陸的粵劇,他們亦有不少的改變。今次我前往廣州觀賞的粵劇「花月影」,製作費耗資一百萬,無論在舞台、服裝或燈光方面,令人耳目一新,都有我們值得借鏡的地方。我覺得這套「花月影」比起傳統粵劇比較,在大鑼大鼓、梆黃、台步身形方面是比較少,在我看來,它是粵劇與歌舞劇的混合。總括而言,整體製作非常成功,啟發了我對粵劇的新思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