荃週記

	荃周記 (十二月三日)

「血薦軒轅」這劇已經全部拍竣,緊接便要落鄉演神功戲,精神與體力透支,不過我絕不能失場,一定要堅持下去。談及神功戲,是中國戲曲系統裡主要演出形式。一般神功戲叫做棚戲,其實是分了兩種的,據說,其一是為了慶祝一些神誕,如天后、觀音、北帝等等…,將娛樂獻給神看。另一種名為打醮,是專做給祖先看的。

一般神功戲是一年舉行一次,村民為了酬謝神恩保平安而做的,每年農曆三月二十三日,是天后寶誕,亦是神功戲最旺的時間。他們在空地搭棚起台,然後迎神到戲棚內供奉,我曾經去過不同鄉村地方如大埔、白沙灣、茶果嶺、屯門三聖村、大澳等等…甚至澳門的路環,場面氣氛熱鬧。

至於今次我所做的神功戲便是為了打醮,而聽村民們講的習俗及禮儀,對於身為城市人的我來說,蠻有趣。

其實「醮」是一個透過道士或和尚為媒介與鬼神溝通的大規模祭祀活動,大部份的醮都稱為「太平清醮」,意思是保平安。一般的打醮會是五年或十年舉行一次,鄉村人視為大事。而在打醮期間,亦是守齋期,好像我今次在八鄉演神功戲,他們所吃盤菜也是全素的,目的是多謝祖宗的保守。另外,你們有否留意在醮棚的範圍,會有不同的旗幟飄揚,原來這些叫做「幡竿」,竹竿下掛了幽燈,下有幡亭,據聞是給遊魂指路,而醮棚是陰陽二界看戲交流的地方。戲班亦有慣例,在第一晚必定上演「六國大封相」,主要是展示戲班陣容,然後才會上演正本戲。而你們可能聽過「踏台板」這名詞,其實也源於戲棚,因舞台是用木板砌成,形成有高低不平的現象。而一般大佬倌,很多時都以演神功戲為主,他們無數次踏上台板,經驗一點一滴累積而成。

自己很喜歡演神功戲,不過現在的神功戲已逐漸減少了,其一是城市人遷入鄉村,他們不懂原住民的習俗,不會為神功戲籌募演出經費。其二是經濟問題,單是搭棚費用也要數十萬,再加上邀請戲班演出,對村民來說也有一定的壓力。城市發展,導致演出場地缺乏,也是主因之一,因為搭戲棚需要很大的空地,而身為戲班班主,面對競爭,要減低價錢,也有一定的難度。

神功戲演過了,人亦終於支持不住病倒了,看來真的要好好睡一覺。而最近天氣忽冷忽熱,你們也要保重身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