荃接觸

荃專欄: 南方都市日報

新光事件(一)

粵劇是中國地方戲曲之一,在四、五十年代的香港,曾經盛極一時。很多著名大老倌如紅線女、馬師曾、鄧碧雲、任劍輝、白雪仙等等,瘋魔了萬千戲迷,情況尤如現在我們追捧歌星偶像一樣。經過時間的洗禮,這塊文化瑰寶在香港慢慢褪色了,不過仍然有一班粵劇界的中堅份子,對保留及推廣這門藝術下了不少功夫,期望把她延續下去及教育下一代認識我國的藝術。而我身為粵劇界的一份子,當然會義不容辭,不過單靠粵劇中人的力量,在香港現今的環境,我們又可以做到什麼呢?

就好像最近發生的「新光戲院」事件,喚起了大眾對粵劇的關注,不過政府的政策及態度,令業界人士感到很氣餒。

首先,跟大家說說這件事的來龍去脈。話說「新光戲院」在三十三前落成啟用,早年,除了放映電影外,亦會承接香港和國內藝術團體的表演,發展至今,「新光」已成為全港唯一上演粵劇或戲曲的戲院,長期擔演了傳播中國傳統文化的一個角色,據保守估計,在這裡上演的粵劇場數一年達三百多場,她堪稱是粵劇演出場地的龍頭阿哥。而戲院位處繁忙地區,交通方便,最近業權易手,業主就現租值估價,要求現址加租達五成,這一下子大大加重戲院的經濟負擔,問題解決不了,便唯有放棄,故此傳出戲院結業消息;最初是沒有人理會此事,大家只是感到惋惜少了一個演出場地,連政府也沒有什麼反應,但是作為業界的一份子得悉戲院走上結業之途,確實令人震驚,這不單是代表一個時代的結束,同時亦代表香港粵劇界也走上沒落之路,影響這行業的存在。究竟這事影響粵劇界有多深遠,我們又可以為這門藝術在香港的發展盡什麼力量,且聽下回分解。

返回